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简要[整理]

(2014-02-26 17:28:10)
标签:

教育

分类: 科技教育

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材料简要

云南省红河县地震局----魏鑫

一、地震概况

(一)、全球地震概况

全球地震分布:全球主要有环太平洋地震带(80%)、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小地震分布有时规律不明显,但较强的地震,特别是破坏性的强烈地震,在地理上常呈带状分布,称为地震带。地震活动高峰期与太阳黑子运动有关,约22年为一个周期(913年为一个半周期),在高峰期地震次数相对增多,震级偏大。

    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的地震约1千次,能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地震约18次,能造成重大地震灾害的8级以上地震约12次,9级以上约20年发生1次。

(二)、中国地震概况

1、中国强震分布:我国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区的23条地震带上。1、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2、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3、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4、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5、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发生的地震绝大多数为浅源地震,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但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

2、有记载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发生7.07.9级地震177次,8.0级以上地震21

分别为13039月山西洪洞8.0级、

141110月西藏当雄8.0级、      15562月陕西华县8.3级、

16547月甘肃天水8.0级、       16687月山东郯城8.5级、

16799河北三河平谷8.0级、    17391宁夏平罗-银川间8.0级、

18123月新疆尼勒克东8.0级、 18797月甘肃武都8.0级、

18338月西藏聂拉木8.0级、    18339月云南嵩明-杨林8.0级、

19028月新疆阿图什8.3级、 19206月台湾大港口东海中8.0级、

192012月宁夏海原8.5级、    19275月甘肃古浪8.0级、

19318月新疆富蕴8.0级、    19508月西藏察隅-墨脱间8.6级、

195111月西藏当雄8.0级、         19721月台湾火烧岛东海中8.0级地震

200111月昆仑山口西8.1级、  20085月四川汶川8.0级地震。

其中:

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3万人。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16687258时左右,山东郯城大地震震级为8.5级郯城大地震,波及8161县,是中国历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破坏区面积50万平方公里以上,史称“旷古奇灾” 。死亡5万余人。

1920121620553秒,中国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195081522934秒,中国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为8.6级的强烈地震。喜马拉雅山24万平方公里大地瞬间面目全非:雅鲁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庄被抛到江对岸。死亡4000人。所幸地震发生地人烟稀少。

1976728342542秒,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震级为7.8级的大地震。 据统计,在唐山地震中死亡的人员共有242769, 83万人受伤(重伤164851),7200个家庭绝户。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为20世纪世界上人员伤亡最大的地震。

20085121428分,四川汶川县(31.0°N103.4°E),发生震级为8.0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截至74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遇难:69225人遇难,18624人失踪,374640人受伤。紧急转移安置1500.6341万人,目前累计受灾人数4624万人。

(三)、云南省地震概况

1云南地震带有小江地震带、通海石屏、中甸大理、腾冲龙陵、澜沧耿马、思茅普洱、楚雄南华、大关马边地震带等八个地震带。我们红河为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位于印支地块和扬子地块交接的红河活动断裂带上,处在通海石屏地震带与思茅普洱地震带之间。小江断裂带并入红河断裂带。

云南八大地震带及历史地震

大关马边地震带范围包括滇东北及其与贵州、四川两省交界部位。该带在云南境内曾发生6.57地震3次,最大为1974年大关7.1级地震。
   
小江深大地震带:北起巧家东川,向南直到个旧一带,南北长500公里,东西宽7080公里。历史上曾发生66.9级地震10次,77.9级地震1次(197015日零辰1时零分37秒通海高大乡五街村、建水曲江、峨山和华宁交接处7.8级),最大为183396日嵩明扬林8级地震。
    
通海石屏地震带:位于峨山—通海,石屏—建水间。历史上曾发生66.9级地震14次,7级地震3次,最大为1970年通海7.8级地震。
   
中甸大理地震带:沿中甸、下关南涧—带,长600公里,宽70公里。历史上曾发生66.9级地震17次,77.9级地震3次,最大为1996丽江7.0级地震。
   
腾冲—耿马地震带:北起腾冲经龙陵至勐海一带,长500公里,宽70公里。曾发生66.9级地震26次,77.9级地震8次,最大为1988116日澜沧7.6级地震。
   
思矛、普洱—莱州越南)地震带:北起思茅、江城到越南的莱州,长300公里,宽150公里,曾发生66.9级地震10次,最大地震1983年越南莱州的7.0级地震。
   
南华楚雄地震带
   
永仁、永胜、华坪—带也发生过6级以上的强震。

2、云南地震特点: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据资料统计,云南地区平均8年发生17级地震,每3年发生6级地震2次,5级地震34/年,4级地震约20/年,3级地震150200/年。

3、云南震级最大的地震183396日嵩明杨林8级地震,7000多人死亡。灾害最重的地震是197015日通海7.8级地震,造成15621人丧生,26783人受伤。1988116日澜沧耿马发生7.6级和7.2级地震,震灾涉及5个地州20余县,造成748人死亡,770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为20.5亿元人民币。

(四)、红河县地震概况

1、红河地震活动断裂带:又称哀牢山—红河构造带,为昆仑山脉、扬子地块与印支地块间的边界构造带。古近纪至新近纪初、中期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汇聚导致印支地块向东南挤出,其东北部边界形成规模巨大的哀牢山—红河左行韧性走滑带。新近纪晚期运动方式转为右行正断层,形成哀牢山东侧的脆性断层,即狭义的红河断裂。红河主干断裂西北端起自云南省大理洱源县福寿场,向东南经大理、弥渡、至苴力后,基本上沿礼社江、元江和红河,途径戛洒、元江、红河、元阳、河口沿红河廷入越南境内,它的东南端伸达海南岛西南的莺歌海盆地边缘,全长1000公里(国内600公里)。总体呈北西至南东向,是一条规模很大、构造演化复杂的新生代右旋走滑活动断裂带。在云南境内,红河主干断裂沿哀牢山东北坡延伸;主干断裂也控制了礼社江、元江和红河河谷的发育,并形成一系列串珠状古近纪 第四纪盆地。断裂带内发育了糜棱岩带、碎裂岩带和断层泥带,边缘有宽阔的哀牢山变质岩带。在卫星影像上,红河河道两侧的羽状支流呈同步的右旋扭动拐折;在红河县至元江县一带,一系列羽状山脊也被断裂带右旋扭错,反映了断裂带的第四纪右旋走滑位移。中国地震局组织有关单位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云南境内的红河活动断裂带进行了1:50000大比例尺填图,结果表明断裂带第四纪右旋位错量达到若干千米和百米量级。已有的地震记录中沿红河活动断裂带最高只有56级地震,但是活断层填图揭示出的古地震迹象表明,晚第四纪古地震震级可能达到7级以上。

上新世(距今530万年开始至180万年结束)以来右旋位错量达3032km1cm/年左右);南段带内由山前水系右旋位错和断裂谷内右旋“撕裂”变形为主要特征。从中新世经上新世至第四纪,与山体快速隆起相伴的断陷盆地有从东南向西北扩展的趋势。根据地质研究结果,可以初步认为,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开始于87Ma ,强烈活动于5Ma±(百万年)。

2、红河县地处红河南岸哀牢山上,印支地块东北坡红河活动断裂带南段,石屏~通海地震带西南缘。目前红河县微小地震主要集中在迤萨镇、大羊街、三村、垤玛、架七、洛恩、阿扎河、石头寨乡南部无量山至哀牢山方向,即石屏元江方向的大冷山与红河哀老山之间的红河,大羊街、迤萨镇北部。再则就是坝栏河、尼洛河到李仙江沱江,本那河、藤条江到勐拉河黑水河。

 红河县境内近百年来发生的地震都是轻震4.9级以下,平均发生01.9级微震约510/年、2.03.9级小震约13/年、4.04.9级轻震约1/一二十年,偶而有邻县的(石屏通海地震带、思茅普洱地震带上的石屏、建水和思茅)中、强震波及。100年来在本县境内尚未有5级以上中强震记录,属红河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相对长期平静期,未来几十年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达。但是,从活动地块交错、山沟谷深等种种迹象分析,红河活动断裂带具备有发生中强震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且有上万年以前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的痕迹(红河谷、小河底)。因些,我县对中强震的防范措施还是决不能放松警惕,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要树立“宁可千年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震情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力度,以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保障。

红河县于19706月成立地震办、20034月更名为地震局,现设有办公室、监测预报股、震害防御股三个股室。机构事业编制6人(职员1人副高1人中级2人初级1人工勤1人)。现实有干部职工7人,其中:公务员2人,职员人人初级3人工勤人。防震减灾及群测群防工作经费812/年。目前属云南省地震最少、地震工作者及经费投入也最低的县市之一。

3、红河县境及周边部分历史强震影响

158889,建水曲溪7.0级地震;

178967,华宁路居7.0级地震;

1799827,石屏宝秀7.0级地震;

18141124,石屏异龙镇6.0级地震

183396,嵩明杨林7.8级地震

18871216,石屏异龙镇7.0级地震;

1934112,石屏附近6级地震;

194046,石屏大桥乡6.0级地震;

197015,通海高大(建水曲江)7.8级地震,造成15621人丧生,26783人受伤;

1972123,石屏县牛街甲乙已发生5.5级地震,造成2人死亡(本县1人,石屏1人),10人受伤,房屋不同程度的损坏外。

历史上红河县境内没有5.0级以上中强地震的记录。

1972-1-23     5.6       6   石屏牛街镇甲乙已

1972-2-3      4.9       20  阿扎河垤施

1972-2-3      4.9       3   浪堤乡安品村下

1991-3-5      4.7           绿春东德、络恩俄措 

1991-3-5      4.7       5   阿扎河草果东

2001-4-30     4.7       20  绿春托牛普施

2001-5-1      4.5       10  洛恩乡俄措

二、地震基本常识

(一)、什么是地震  

    1、 地震,就是地震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振动,象刮风下雨闪电一样也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所说的地震主要是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的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使地下岩石层产生变形并逐渐积累起很大的能量,当这种变形超过了其薄弱部位的承受能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同时激发携带有能量的弹性波向四周传播(纵波和横波),当这些波传到地表时,地面产生振动,人们就感觉到了地震。

    2、按地震成因分类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3、按震源深度类有: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0-60-300-

    4、按震中距分类有: 地方震、近震、远震:(0-100-1000千米-)

    5、按震级大小分类有:微破裂、微震、小震、轻震、中强震、强震、大震、巨震。

    6、构造地震类型:孤立型、主震-余震型、双震型、震群型地震.

    7、地震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工设施的破坏,地震灾害特点: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面广、连锁性强。造成房屋倒塌、山崩地裂,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危害,是群灾之首

(二)、与关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 

1、震源即地震震动的初始发源处,指地壳深处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并激发地震波的地方。

2、震中从地下震源垂直向上对应地面的地方叫震中。用经、纬度将其表示出来叫震中位置。

3、震中距从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之间的距离叫震中距

4、震级:衡量地震大小的标度叫震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2倍。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通常所说的震级是“里氏震级”,是通过仪器观测的数据,用美国地震学家里希特定义的震级公式计算出来。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震级为9.0级,分别是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发生的9.0级大地震,1960521南美智利发生的9.0级大地震20041226尼苏门答拉岛附近8.9级大地震和2011311日日本东海岸9.0级地震。   

5、烈度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称为烈度。 一般来说,离震中越近,烈度越高。我国地震烈度分为12级。一般5.5级以上即危及生命。

6、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可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颠摇扭 (6公里/秒)。

7、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

Ⅰ度1.9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2.5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3.1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3.7

室内大多数人或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4.3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4.9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5.5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6.1

房屋多有损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6.7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7.3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7.9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Ⅻ度8.5

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里氏震级 大致相应的TNT当量 实例 

0.5   6磅 手榴弹爆炸 

1.0   30磅 建筑爆破 

1.5   320磅 二战期间常规炸弹 

2.0   1吨 二战期间常规炸弹 

2.5   4.6吨 二战期间的"Cookie" 巨型炸弹 

3.0   322003年大型燃料空气炸弹(MOAB 

3.5   731957年前苏联车里雅宾斯克核事故 

4.0   1千吨 小型原子弹 

4.5   5.1千吨 常见的龙卷风 

5.0   3.2万吨 投放在日本长崎的原子弹 

5.5   20万吨 1992年美国内达华Little Skull Mtn.地震 

6.0   100万吨 1994年美国内达华Double Spring Flat地震 

6.5   600万吨 1994Northridge地震 

7.0   3200万吨 目前最大型的原子弹

7.5   1.8亿吨 199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 

8.0   10亿吨 190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地震、汶川地震。

8.5   50亿吨 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耶稣受难日地震 

9.0   320亿吨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2011年日本本洲东海岸。

10.0  1万亿吨 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安德烈斯断层挤压地面 。

(三)地震灾害

1、地震的直接灾害?

  地震直接灾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包括: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或倒塌;

  ——地面破坏,如地裂缝、地基沉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水体的振荡,如海啸、湖震等;

  ——其他如地光烧伤人畜等。

    以上破坏是造成震后人员伤亡、生命线工程毁坏、社会经济受损等灾害后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2地震的次生灾害?

    地震灾害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状态或社会正常秩序从而导致的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如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容器破坏后毒气、毒液或放射性物质等泄漏造成的灾害等。

    地震后还会引发种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与饥荒。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计算机事故等。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五)地震监测预报

1.什么是地震预报?

答: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三要素 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破坏性地震另外还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划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临震预报。 

2、地震能预报吗?

答: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大约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研究。我国地震预报的全面研究起步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但是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

——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3、当今世界地震预警系统最发达的是日本。广播、电视、电脑、手机及其它家用电器等都设有预警系统。附近发生中强震以上地震,预警系统自动播报地震震情信息,以便做好防震准备。中国地震预警系统欠发达或只有防震减灾相关主要领导人手机才能收到震情信息。

4、什么是地震谣传     

    答:有时,会有一些关于地震的“消息”在社会上流传,它们并非是政府公开发布的地震预报意见,而是地震谣传。

    强烈地震灾害造成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加之对地震知识和相关法规不够了解,人们便容易偏听偏信一些无根据的、所谓的“地震消息”,这是地震谣传得以存在的土壤。产生地震谣传的具体原因有:

①把一些自然现象,如由于气候返暖果树二次开花,春季大地复苏解冻而引起的翻砂、冒水等现象,误认为是地震异常。

②地震部门正常的业务活动,如野外观测、地震考察、对某种前兆异常的落实、地震会商、抗震会议、防震减灾宣传等,引起的猜疑。

③来自海外蛊惑人心的宣传,或别有用心的造谣。

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蒙蔽而上当受骗。

5、怎样识别地震谣传?

答: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判定是地震谣传:

①超过目前预报的实际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确”的所谓地震预报意见。如传闻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非常具体,甚至发震时间精确到“上午”、“晚上”。?

 ②跨国地震预报。如果传说地震是由外国人预报的,那肯定是谣传,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

③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的传言。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后常会出现“某个地方将要下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等等传言,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最为典型例子(世界末日论或地球毁灭日)。银河年GY2.26亿年。

三、防震减灾工作

(一)群测群防(防震减灾联络员)

1、定义:地震群测群防是指群众参与的对地震的监测和预防,就是到处设立观测点,发动群众力量,有效防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有关规定和现时期我国防震减灾主要工作方针和任务,群测群防工作可定义为非隶属地震系统的公民和组织依法开展的地震监测、预测和地震灾害防御工作。现阶段群测群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宏观和微观观测、防震减灾宣传和震情灾情上报等工作。

    2、管理体制:群测点网络主要由骨干点和宏观观测哨组成,接受县()地震工作机构管理。绝大多数群测点以收集地震宏观异常为主,部分骨干测报点也有一些微观观测手段。在骨干测报点推行宏观观测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网和震情灾情速报网“三网合一”的方式,给群测点赋予部分群防的职能,执行效果较好。

    3、地位:群测群防工作仍然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地震工作机构对群测群防工作都有相应的责任,要强化上级地震部门对下级地震部门在群测群防工作的领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照“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强化群测点的群防职能非常必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群测群防工作应坚持“测防结合、平震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或年度危险区,测防并重,在其他地区,以防为主,对稳定群测群防队伍以至地震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4、作用职责:宣传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为专业地震队伍提供地震宏观前兆异常信息,作为地震短临预测预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地震发生后,承担地震灾情的收集、核实、速报工作。

    5、要求:要求群测群防工作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组成部分,蕴藏着巨大的减灾效益。在地震预报尚不过关的情况下,认真做好群测群防工作对我们的防震减灾事业至关重要。《防震减灾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加强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信息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和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的预测。因此,建立健全县级地震机构是群测群防工作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地震工作机构应加强对群测群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地震宏观前兆观测网和灾情速报网  “三网合一”模式,把群测群防工作列入各级地震局的的工作计划和考核目标,关心和爱护群测群防从业人员,真抓实干,确保群测群防的顺利开展。(防震减灾联络员)

    6、地震前兆观测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 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二氧化碳、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仪)

、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进水突升突降、变浑,动物、植物异常。气象异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还有地声异常、地光异常、地气异常、地动异常、地鼓异常、电磁异常等等)。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求地震知识常识化,地震应急演练常态化。

③震前地下水的变化: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人人都观察,异常快报告。

④地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猫衔着小猫跑。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家家户户都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二)震害防御

1、地震灾害防御:是指地震发生之前应做的防御性工作,包括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两个方面。 增强震害防御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是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

工程性措施:主要指在全国地震区划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抗震设防要求,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工作,包括对新建工程和设施进行的抗震设计和施工,以及对已有建筑、构筑物的抗震加固。(危房改造、拆除重建、安居工程、移地搬迁、地质灾害治理等抗震设防)。

非工程性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和计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应急演练、科研以及推进地震灾害保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等措施。(防震避震常识宣传手册)

2、工程性措施要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3、如何震害预防: 地上搞结实、地下搞清楚。

4、震害防御总体目标是:《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02020年)》规定,到2020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5、红河县重点生命线建设工程(县级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客运站、小二型水库等)抗震设防要求: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一般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要求: Ⅵ~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0.15g

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园)

 1、为什么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

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居民住房、单位办公楼、学校校舍、工厂厂房,乃至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能否抗御大地震的袭击,是能否把震灾损失降到最低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防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2、地震为什么会造成房屋的破坏?

    地震时造成房屋破坏的“元凶”是地震力。什么是地震力?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惯性力,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车上的人会向前倾倒,就是惯性力的作用。地震时地震波引起地面震动产生的地震力作用于建筑物,如果房屋经受不住地震力的作用,轻者损坏,重者就会倒塌;地震越强,房屋所受到的地震力越大,破坏就越严重。

    3、影响震时房屋破坏程度的因素是什么?

    首先与地震本身有关,地震越大,震中距越小,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重。其次是房屋本身的质量,包括其结构是否合理,施工质量是否到位等。第三是建筑物所在地的场地条件,包括场地土质的坚硬程度、覆盖层的深度等等。最后,局部地形对震害的影响也很大。

4、什么样的场地不适合建房?

    选择建筑场地,须考虑房屋所在地段地下比较深的土层组成情况、地基土壤的软硬、地形和地下水的深浅等。以下场地是不利于抗震的:

    ——活动断层及其附近地区;

    ——饱含水的松砂层、软弱的淤泥层、松软的人工填土层;

    ——古河道、旧池塘和河滩地;

    ——容易产生开裂、沉陷、滑移的陡坡、河坎;

    ——细长突出的山嘴、高耸的山包或三面临水田的台地等。

    5、怎样建房才有利于抗御地震?

    ①房屋平面布置要力求与主轴对称,并尽可能简单。

    ②房屋重心要低,屋顶用轻质材料,尽量不做或少做那些既笨重又不稳定的装饰性附属物,如女儿墙、高门脸等。

    ③房屋的高度和平面尺寸要有所限制,房屋之间应适当留建防震缝。

    ④结构要力求匀称,构件要联成整体,要采取措施加强连接点的强度和韧性。

    ⑤墙体在交接处要咬合砌筑,承重墙上最好设置圈梁,并在横墙上拉通。横墙应密些,尽量少开洞,屋顶与墙体应连成整体,预制板在墙或梁上要有足够的支撑长度。

    ⑥建筑材料要力求比重轻、强度大,并富有韧性。

    ⑦提高施工质量,认真按操作规程办事,土坯砖块要错缝咬砌,灰浆要饱满。

(三)应急救援(略)

(四)震后恢复与重建(略)

四、安全常识

(一)、消防安全20

l      1.父母、师长要教育儿童养成不玩火的好习惯。任何单位不得组织未成年人扑救火灾。

l      2.切莫乱扔烟头和火种。

l      3.室内装修装饰不宜采用易燃可燃材料。

l      4.消火栓关系公共安全,切勿损坏、圈占或埋压。

l      5.爱护消防器材,掌握常用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

l      6.切勿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l      7.进入公共场所要注意观察消防标志,记住疏散方向。

l      8.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疏散通道畅通。

l      9.任何人发现危及公共消防安全的行为,都可向公安消防部门或值勤公安人员举报。

l      10.生活用火要特别小心,火源附近不要放置可燃、易燃物品。

l      l1.发现煤气泄漏,速关阀门,打开门窗,切勿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

l      12.电器线路破旧老化要及时修理更换。

l      13.电路保险丝()熔断,切勿用铜线铁线代替。

l      14.不能超负荷用电。

l      15.发现火灾速打报警电话 l19,消防队救火不收费。

l      16.了解火场情况的人,应及时将火场内被围人员及易燃易爆物品情况告诉消防人员。

l      17.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要贪恋财物。

l      18.必须穿过浓烟逃生时,应尽量用浸湿的衣物被裹身体,捂住口鼻,贴近地面。

l      19.身上着火,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覆盖压灭火苗。

l      20.大火封门无法逃生时,可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缝、泼水降温,呼救待援。

(二)、逃生自救常识

     1、火灾袭来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

     2、家庭成员平时就要了解掌握火灾逃生的基本方法,熟悉几条逃生路线。

     3、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

   4、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5、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压灭火苗。

     6、遇火灾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7、室外着火,门已发烫时,千万不要开门,以防大火窜入室内。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窗,并泼水降温。

    8、若所有逃生线路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用打手电筒、挥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9、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可利用疏散楼梯、阳台、排水管等逃生,或把床单、被套撕成条状连成绳索,紧栓在窗框、铁栏杆等固定物上,顺绳滑下,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脱离险境。 

(三)防火常识

l      1、教育孩子不玩火,不玩弄电气设备。

l      2、不乱丢烟头,不躺在床上吸烟。

l      3、不乱接乱拉电线,电路熔断器切勿用铜、铁丝代替。

l      4、家中不可存放超过 0.5公升的汽油、酒精、天那水等易燃易爆物品。

l      5、明火照明时不离人,不要用明火照明寻找物品。

l      6、离家或睡觉前要检查用电器具是否断电,燃气阀门是否关闭,明火是否熄灭。

l      7、切勿在走廊、楼梯口等处堆放杂物,要保证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

l      8、发现燃气泄漏,要迅速关闭气源阀门,打开门窗通风,切勿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并迅速通知专业维修部门来处理。

l      9、不能随意倾倒液化气残液。

(四)灭火常识

1、发现火灾迅速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时要讲清详细地址、起火部位、着火物质、火势大小、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并派人到路口迎候消防车。

 2燃气罐着火,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捂盖灭火,并迅速关闭阀门。

3、家用电器或线路着火,要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或气体灭火器灭火,不可直接泼水灭火,以防触电或电器爆炸伤人。

4、救火时不要贸然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

(五)干粉灭火器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把灭火器摇动数次,使瓶内干粉松散;

 2、拔下保险销,对准火焰根部压下压把喷射;

 3、在灭火过程中,应始终保持直立状态,不得横卧或颠倒使用;

4、灭火后防止复燃。

(六)防震减灾宣传标语

1、防震减灾、关爱生命!  2、抗震设防、利国利民!  3、群测群防、自救互救!  4、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  5、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6、地球是我们的家,防灾减灾靠大家!  7、地震天灾不可怕,抗震设防是核心! 8、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构建平安和谐家园!  9、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10、普及防震减灾常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11、加强地震应急演练,提高抗震救灾能力!  12、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防震减灾常识宣传教育暨地震应急演练目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951日起施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继续深入推进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云政发〔2012187号和《红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红政办发〔2011175号文件精神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等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地震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自救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指导、协助、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

地震应急演练是一种地震常识、防震对策知识宣传以及模拟抗震救灾的实践活动。通过演练,一方面使公众了解并掌握防灾、避震、脱险、紧急救治及相互救助的知识和本领,了解并掌握减少或避免次生灾害发生,以及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加重的常识和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防震意识,增强公众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和抗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演练,可以检验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防震减灾组织指挥功能,一旦地震发生,使各岗位人员都能熟练地采取相应的紧急对策措施,实施自救互救和修复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工程等抢险行动。同时从根本上改变无震时轻视地震,有震时恐惧地震,发震时无法应对地震的局面,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震情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