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清照词中的离愁别绪

(2008-10-10 18:00:02)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谈类

李清照词的情调,可以用一个“愁”字概括。她的词浸泡在愁液之中,就像一条春蚕,不停地吐着愁绪,最后把自己抽空了,活活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她的词,可谓集宋词愁之成,无边无涯,浓得化不开,拿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李清照现存的几十首词中,反映离情别绪的占近一半。大多数是写婚后丈夫出仕后的离别相思之苦,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中深婉而细腻地抒发了词人对丈夫外出自己生活更加空虚和寂寞的怨与愁,和词人对丈夫的一往情深的爱恋,怨与爱交织,愁与思一体,思得刻骨,愁得悲苦。此外还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蝶恋花》),还有如《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好事近》(风定荷花涤),《行香子》(草际鸣蛩),《念奴娇》(萧条庭院)等都抒写了深挚、凄婉的离别之情和相思之苦,流露了深闺少妇对正当爱情生活的追求。    
金人的铁蹄踏碎了李清照的生活,那两地相思的苦涩和韵味换成了终日的惊恐和仓惶。她和丈夫匆匆南逃,舍弃了一生积攒下来的珍奇字画,一路上颠沛流离,流浪到江南。没过几年,丈夫患病死去,这对于李清照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国破家亡,孑然一身,四处飘零,曾拥有过的优越美满生活转瞬成空,这巨大的落差引起她强烈的情感撞击,化成了集宋词“愁”之大成的词章。她的“愁”再也不是莫名的闲愁,再也不是离愁别绪,而是整个人生整个社会的大悲大痛。“是浓愁,是家国之愁,流浪之苦,亡夫之恨,现实与回忆交织,国愁与家恨交融,是国殇,更是情殇……”[1]凄风苦雨,黄花南雁,在词人的眼里,不!在她的心灵深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如她一再感叹的“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又如《永遇乐》一词,作者以元宵节今昔不同的情景构成鲜明对照,强烈地反映了忧患余生的痛苦心情,暗中流露出她对旧日生活的深深眷恋。这种眷恋对于成千上万沦亡到南方的北宋军民,是颇有共鸣的。而其中最最典型的是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将国破家亡的大悲大痛写得格外凄楚,格外揪心,荡魂摄魄……
言为心声,她用那生花的妙笔,抒发了几千年来女性内心世界丰富而多彩的情感。细细的品读其作品,从中不难发现她有许多的愁,而且她笔下的愁有长有短,有浓有淡,有形有色,还有重量。与前人相比有所突破创新。

一、为赋新词强说愁

有钱有闲阶级的少女少妇的闲愁。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小令描写了她的一次郊游荡舟活动。词中有洋溢青春活力荡舟少女,有水面上盛开着的藕花,还有被惊起的滩头的一群雪白的鸥鹭,它们互相辉映,融成一体,组成一幅生动有趣的水乡图画。作者沉醉其中。可见她少女的生活并不象一般封建社会女子那样幽禁在绣楼中,而有广阔的天地。这首词也体现了“易安体”的基本特色,“创造了一种比人籁更进一步的天籁境界,深得自然之趣”[2]。其中之愁,则是她陶醉于大自然,不舍离去。
又如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字面虽无一“愁”字,而深沉的惜花伤春!容颜易老的忧愁却渗透在整个艺术形象之中。开头两句写酒醒后脑海中残留着昨夜的一段印象。隔了一夜,残酒未消,说明愁思深重。我国古典诗词中常有咏雨后惹人愁的名句。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杜甫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等都表达类似情感。词中女主人和卷帘人的对话,意味隽永,波澜曲折,深闺少妇内心深处的伤春惜别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世之人对此评价极高,有说是“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3]短幅中藏着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词意含蓄,特别是“绿肥红瘦”一语,以“肥瘦”二字摹写风雨之后花、叶的外形和意态极富于形象美。它不仅写了客观上时序的推移,也写出作者主观上红颜易老的感触。当然这种愁既是女子的共性,也是李清照为赋新词强说的愁,毕竟此时还不识人间诸愁的滋味。

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夫妻之间相思,相怨之愁。例如《一剪梅》:“红藕香残日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由于父亲被诬为奸党,不能在相府居住,被迫离开丈夫。因此,同样的地方,同样景致,她的情却有天壤之别,以致原先有诗情画意的残荷香莲,竟变得萧瑟衰败不堪,令她愁上加愁。她孤独地登上小舟,河水静静流淌,河上荷叶残败,粉红的荷花早已凋谢。秋,将凉意洒在河上,也将别情洒上她的心头。她热切地盼望来信,但一直等到月光泻满西楼,凭栏远望,只见雁儿排列成行从天边飞回,却盼不到佳音。落花流水,别意无穷,她的相思之情也缠绵不已。“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非常形象道出她无法摆脱的相思之愁。
而另一首词《凤凰台上忆吹箫》由于相思不得,又添一段新愁。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是赵明诚与李清照屏居乡里十年后,在丈夫重返仕途时所写,李清照在词中表现了自己在丈夫远行前夕难以分别的心情,以及对别后孤寂情状的拟想。本来丈夫可以带她一起去,为何唱上千万遍《阳关曲》也留不住他,也改变不了他的主意。词人近来这么消瘦,并非饮酒过多,也不是因为悲秋,而是因为有难以启齿的隐衷,担心丈夫另图新欢,而当时纳妾被视为天经地义,因此,香炉熄灭了她不管,被子也不叠,太阳老高才起床,起床后也懒得梳头,以至首饰匣上落满灰尘。她将终日痴痴呆呆地朝着丈夫归来的方向凝望,只有楼前流水似乎领会到她的深情,但这又增添了一段新愁。这种细细的倾诉,诉出了男女地位不平等,婚姻制度不合理。一夫多妻曾给多少妇女造成了巨大不幸,这也是对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大胆挑战。当然只有多愁善感、自尊而又要强的清照比她们更痛苦、更勇敢、把它诉诸笔端,诉给丈夫听,“希望她怜惜自己,诉给门前的流水听,似乎愁也随流水在增长”[4]。
再如《醉花阴》里,不仅有浓愁无法驱散,而且使形体消瘦,可见愁之深、之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丈夫不在身边,只好写诗以表相思。传说赵明诚收到此词后,叹赏不已,自愧弗如,又欲胜之。竞谢客三日夜,得词五十首,与清照这首《醉花阴》一起交友人陆德夫,德夫赏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因此,“黄花比瘦”的掌故在词坛不胫而走[5]。人为何比秋后的黄花还瘦呢?还不是因为爱人不在身边,日子也长得令人难爱,天色灰蒙蒙的,也给人以压抑之感,特别是半夜醒来,凉气透彻纱帐,更易触动离愁,尽管那天许多人一起对黄花,饮美酒,庆佳节,但两地的相思之情,使她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也有考证者认为,此时清照仍受党争的“西风”困扰,自己将如秋风中的黄花一般,即使“暗香盈袖”,也敌不过凛冽的“秋风”的摧残。如此说来,使词人为之销魂的,不仅是离愁和悲秋,借此也抒发了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感叹,此乃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愁”为别后相思而生。“瘦”因久别销魂而致。

三、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新愁、旧愁、国愁、家愁叠在一起的愁。她的《声声慢》妇孺皆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也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这时的词人遭受到的是国破家亡的双双打击。北宋沦亡, 词人流落异乡,孤苦伶仃,心绪茫然,寂寞彷徨、满怀愁苦。在这首词中,词人使用了酒、晚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铺述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愁情。上片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了十四个叠字,犹如词人的心灵喟叹。“寻寻觅觅”词人失去了往日的生活,在颠沛流离中试图重拾昔日的快乐,这是一种心神俱失四处寻找的状态;“冷冷清清”写出了内心的凄清孤独;“凄凄惨惨戚戚”,则表现出由于心神无处寻找,内心孤独,心情越来越凄楚痛苦,这种痛苦是剧烈的、是无法抑制的而且是难以忍受的。此开头十四个字浓烈地渲染了悲愁的气氛,为全词抒发愁情奠定基调。词接着写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时冷时暖的深秋又更强化了词人内心的愁绪。因此词人不免叹道“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在浓烈的愁绪中,词人原以为酒可以暂时排遣内心的烦忧,然而这样的酒却抵挡不住秋风秋雨的侵扰,愁绪也不可排遣。正在此时,词人举目又望见南飞的鸿雁,所以写到“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词人对这些鸿雁词人似曾相识,因为鸿雁是从北方飞来的,鸿雁飞过了,只留词人孤独一人。此三句道出词人思念沦陷家乡的万千感慨。词后边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是一幅花落人悲,凋零破败的景象。此时词人眼中的花不再是花,菊花在风霜的摧残下凋零了,满地堆积,而残留在枝头上的也已枯败,无人理会。此时的词人内心是如此悲痛,她联想到自已的命运恰如这满地堆积的黄花,此词的客观景物与词人内心的愁绪完全融为一体。词人的内心悲痛到无法忍受,所以词人继续写到“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词人满怀凄苦情怀,料想是无法捱到天黑,而此时又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天空下起了绵绵的细雨,落在梧桐叶上,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似乎无穷无尽,这无穷无尽的细雨暗指词人愁绪的绵长。词写的这里,似乎已经将愁写绝了:但愁绪重重的词人又继续叹道:“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对着眼前的光景: 晚来风急、鸿雁南飞、满地黄花、梧桐细雨,词人如何能形容内心的愁情啊。此词营造的是一种完整的愁境,词作从头至尾全是写愁:愁绪难消,愁绪难熬,愁情强烈,愁情可谓达到了极点,而对愁情的营造显示了李清照高超的艺术技巧[6]。
在《永遇乐》里,词人更是把南渡后,国事日非,自己历尽忧患,无心去赏玩元宵节,只愿躲进帘里听人笑语,用外面的热闹,反衬词人忧国忧家之愁。后世之人每读此词,总是悲不自胜。可见她把愁写得很有深度。还有一首词——《武陵春》,表现出的愁更加沉重:“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以缓慢顿挫的节奏,回肠荡气的韵律,抒写了词人深重的忧愁,开头两句说百花凋谢,春事已尽,而自己意兴萧索,神情倦怠,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一位老年孀妇无比凄苦的心境。“物是人非事事休”一语,既反映了个人遭遇,也概括了国运的变迁,此词作于靖康事变之后,丈夫也去世多年。词人似从千仞峰巅跌入万丈深渊,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欲语泪先流”说明词人饮下人生苦酒,都化作一腔辛酸的泪水。这里不是用言语能表达的内心的痛苦,而是用眼泪叙说自己感情。委婉缠绵,意在言外,具有感人心脾的艺术魅力。我们知道她素有游山玩水的雅兴,而此时则更有借游览以排遣苦闷的必要。所以一听说双溪有秀丽动人的阳春景色,便马上激起泛舟出游的兴致,但倾刻间又被深沉的忧愁淹没了。这里意思已写完,然而她笔锋一转,又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想游又不愿游的反复咏叹中,词人心中那股太深太重而又难以排解的忧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愁之所以如此深重,是因为这个愁字是因国家的破碎,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景的凄凉凝聚而成的。为了突出愁字的深重,词人用极小极小的“舴艋舟”作了一个绝妙的比喻,舟轻愁重,用笔精审,使得她内心深处不能明言,难以排遣的抽象的愁绪,顿时变成可以捉摸的形象。这种手法一直为后人所赞扬,所继承。
终其一生,李清照都在以“愁人”自许。《念奴娇》:“被冷香销新觉梦,不许愁人不起。”《摊破浣溪沙》:“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她的一生,也多是在体验着愁苦之多、之重的一生。对此等不堪承荷的人生,如果说辛弃疾以一种“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的转喻形式有效地实现了对其愁情的化解,那么对李清照来说,则无疑必须通过一种千啭百回的倾诉才能实现对个体生命的拯救[7。所以,她以“愁人”自许,“写境日愁情,满纸呜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在人面临悲剧的时候,他同时将自己从中解脱出来。这是获得净化和救赎的一种方式”[8]。李清照正是要通过这种反复的愁情书写,把自己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女人对爱情的悲哀与无望,以及小个人遭遇大历史时所受到的心灵碾压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以此实现对自己生命的救赎。


参考文献
[1] 杜新科.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4:12.
[2] 李清照研究论文集[C]: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112.
[3]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C]: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362.
[4] 柯晓华.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 陈祖美.李清照新传[C].北京出版社2001:76.
[6] 赵春蓉.试论李清照词作的“愁情”境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7] 赵瑞丽.用生命书写哀愁——谈李清照词作中的愁绪书写[J].2004:105.
[8] 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183.
[9]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4.
[10] 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