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黛玉的语言

(2008-05-22 17:48:28)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学类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之一,是作者曹雪芹倾其心血塑造的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女性形象。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的唯一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宝玉的爱情中。她并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环境,也没有适应家庭的需要去劝告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她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她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林黛玉,是一个情感化的“诗化”的人物。她的现实性格表现为聪慧伶俐,由于寄人篱下而极度敏感,有时显得尖刻。另一方面,正因为她是“诗化”的,她的聪慧和才能,也突出表现在文艺方面。在诗意的生涯中,和宝玉彼此以纯净的“情”来浇灌对方的生命,便是她的人生理想了。

作为小说中人生之美的最高寄托,黛玉是那样一个弱不禁风的“病美人”,也恰好象征了美在现实环境中的病态和脆弱。林黛玉的叛逆性格又是和贾宝玉一脉相通的。他俩由“两小无猜”发展到“生死相恋”的情人,其思想基础是对封建主义理想的人生道路的反叛。由于贾府是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势利环境,加上封建礼教的压力,因而,伴随着她和宝玉的爱情而来的忧郁和痛苦。她自怜自叹,触景伤情。大观园中的繁花热闹、别人家的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界的秋风秋雨、落花飞絮,这一切无不在她的心里挑起无限的感伤和凄楚。“多愁善感”便成了她鲜明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尽管如此,林黛玉始终保持着和封建势力不妥协的态度和对宝玉坚贞不渝的爱情。她自比“落花”可能“污浊陷沟渠”,这与一般的自悲“命薄”是迥然不同的。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林黛玉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此宣告她黑暗的封建社会彻底决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无疑是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作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女性,她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她的人生经历、身世、遭遇、处境;她的天分、气质以及人生态度,诸多因素汇聚形成了她独特的性格和语言特色。 

一、对话语言折射性格特征 

林黛玉多样化的语言,无论是温文尔雅的“雅”语,还是真诚直率的“直”语;无论是多心挑剔的“冷”语,还是尖酸刻薄的“讥”语,都真实地表现了黛玉在各种具体情境下的复杂而生动的性格。这些构成了她性格复杂性与矛盾性的统一,也体现了她性格的独特性,使林黛玉的形象如“真的人物”一般活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感到真实可信,亲切自然,合情合理。

(一)  温文尔雅的语言

  黛玉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从小就受到封建正统文化的熏陶,说起话来温文尔雅,显得极有教养。第三回中,黛玉刚人贾府后,去拜见大舅舅贾赦,大舅母邢夫人苦留吃过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显示出黛玉语言中雅洁的特点。林黛玉自幼广诵诗书,受到历代文学作品的深刻熏陶,有着相当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她的语言充满着雅言的特色。 林黛玉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艺术语言的要求,善用《春秋》褒贬笔法,对“市俗粗语”进行“撮要”、“删繁”、“润色”,提炼加工,使之更能画出对象的特色来。因而,她的语言也就带有雅言的色彩。林黛玉曾经嘲笑过刘姥姥:“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连取笑别人也用雅言,非林黛玉而无人能为之。林黛玉的语一言中有时还引经据典,如“诲人不倦”、“胶柱鼓瑟”、“剖腹藏珠”、“惺惺惜惺惺”、“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之类,也都显示了她语言中鲜明的雅言特色。

(二)真诚直率的语言

  林黛玉表里如一,性情任性,所以她的语言真诚直率,是自然天性的尽情流淌。她说话无所顾忌,甚至表现出尖刻的特色来。是真性情的体现。在跟贾宝玉的日常争吵中,在问寒问暖的言谈中,她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流露出对贾宝玉的真情挚爱,大胆反抗封建婚姻制度。对于贾宝玉的真挚深沉的爱情,她从来不加掩饰。当紫鹃试探贾宝玉的心意,致使宝玉“痰迷急痛”而昏傻不省人事时,林黛玉甚至当着众人的面怪紫鹃,说出这样的话来:“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勒死我,是正经”。《第五十七回》把自己的满腔心事和盘托出。林黛玉的语言和性格是那样的天真无邪,净如秋水,清似明镜,没有半点见不得人的肮脏东西,反映出她那冰清玉洁的品格。袭人与宝玉的暖昧关系是众所周知的,可谁肯去说这个呢?独黛玉毫不隐讳地当面戳破,对袭人笑道:“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两个拌了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息和息。”在《二十九回》贾母看到张道士给宝玉的一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拿起来笑着说:“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她都记得”。黛玉冷笑道:“在别的上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顿时,一个灵心慧舌,聪明过人的黛玉形象跃然纸上。黛玉不仅率直,而且待人真诚、谦和,胸襟宽厚。有一次香菱去求黛玉教她作诗,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黛玉没有把香菱当作碑妾看待,而是以诚相待,言语诚恳亲切,敦厚平和,令人可亲。

(三)多心挑剔的语言

 林黛玉是个聪明伶俐的少女,不仅有个卓越的口才,且能够察言观色而知其意。大观园的的任何一件事,总逃不过她那敏锐的心,但由于常常逞一口舌之快,不留情面给他人,道破别人的心病,而常常得罪人,以致后来贾母等人在讨论宝玉的婚事时,没有人肯出来支持黛玉。黛玉对大观园所发生的事,事事记在心里,但她不攻于心计,因此常常使人感受到她的气量小爱耍小心眼林黛玉曾经离丧,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所以有一种无形的自卑心理,偏她又生性好强,在这两种矛盾的心理冲突下,形成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处处提防,惟恐被人耻笑和轻蔑。在《第七回》薛姨妈托周瑞家的,顺便把宫花带回贾府送给其他姐妹, 黛玉偏偏问道:“这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別的姑娘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下的,也不给我呀”。黛玉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新巧”,而是猜忌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这些话是黛玉在维护她的自尊。而这自尊背后又隐含着强烈的自卑,这种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态使黛玉的语言往往语冷多刺,未免挑剔,构成了黛玉对话语言丰富多样化的一个侧面。

(四)尖酸刻薄的语言

  黛玉常用匕首式的尖利言辞刺痛对方,言语尖刻,不依不饶。她的话往往一语道破事件的真相,使周围的人们感到不舒服,给人以“尖酸刻薄”的印象。黛玉的语言直来直去,表里如一,有时未免尖刻。黛玉的口才很好,但她的口才在讽刺別人的同时,也带给了別人的反感,撕裂了別人的颜面,也撕裂了自己与別人的关系,就连那个性豪爽的史湘云批评她:专挑別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丫头小红也说:嘴爱刻薄別人,心里又细,显露出别人对黛玉的观感。她的反抗主要表现在对贾宝玉反封建的精神支持上,表现在她对世俗社会的蔑视和抗击上,表现在她对贾宝玉的不顾封建礼教束缚的真挚的强烈的爱情上。黛玉在爱情的问题上,比宝钗要强得多,她是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惟恐失去宝玉。反封建的爱情照亮了林黛玉的生命,她用整个生命抵抗着破坏她真挚爱情的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的重压。但这种叛逆性格色彩在她的语言上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形式:曲折内蕴,日常生活化的。她不是在重大事情上、重大问题上直接表达自己的反抗意志,而是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中流露出一星半点。看起来淡如水,实际上浓如酒。宝玉好心将北静王赐的香串给她,她却鄙夷道:“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极平常的语句中蕴藏着她对高高在上的封建贵族官僚的极端轻蔑,她的观点与宝玉的须眉浊物论,泥水骨肉说是同调,说明他们两个叛逆思想性格的共同性"这是她最富于性格特色的语言之一从林黛玉的语言看出,也有与贾宝玉一样的浓厚的悲音哀调:“在感慨身世缅怀乡土的语言中,在对未来命运的悲观失望中的词语中,隐约地流露出她悲痛哀伤的心情,是那样如泣如诉。”黛玉的性格很大部分体现于葬花词中,在贾府这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箭严相逼的环境下,她渴望出淤泥而不染,更渴望随花飞到天尽头的自由。她感慨于落红的短暂联想到自己凄凉的寄人篱下的生活:“侬今葬花人笑痴,它日葬侬知是谁”。词尾又道出其悲凉的心境:“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成为千古绝唱,无不催人泪下,感叹韶华易逝年华短暂。她将自己满腹的才情化成词控诉着那个时代的黑暗,又将自己渴望自由渴望摆脱封建束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真切的表达出来。

(五)含讥带讽的语言

由于宝钗的介人,黛玉与宝玉之间常发生冲突。黛玉不断用含讥带讽的语言讥讽宝玉。第八回中黛玉见宝玉听了宝钗关于“热酒”、“冷酒”的议论,便不再饮冷酒时,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鬓雪雁走来为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了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在这里,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理她。薛姨妈因笑道:“你素日身子单弱,禁不得冷,他们惦记着你倒不好?”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那不叫人家恼吗?难道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儿的打家里送了来?不说丫头们太小心,还只当我素日是这么轻狂惯了呢。”她的反映多么机敏,说得多么巧妙!明里是说雪雁,暗里却讽刺贾宝玉刚才不该听了薛宝钗的不喝冷酒的劝告。而且对薛姨妈的那几句辩解,说得多么得体,何等名正言顺!这说明林黛玉如何灵心慧舌,聪明过人。 

二、笔下诗词——黛玉的真情歌吟 

《红楼梦》中,它不仅仅局限于表现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内心活动,而且已成为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用以反映并强化人物性格,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思想与性格的发展。曹雪芹非常善于从人物的性格出发,用人物自己所作的韵文,披露其内心世界,抒发那不可名状的深切感受,使读者从诗中聆听到人物心灵的歌唱。林黛玉即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女性,悲苦的命运和清高孤傲的性格使她始终对生活保持着特殊的敏感,那些在别人浑然不觉的细致事物、现象,都能深深地触动她的情怀。在贾府这个封建礼教统治的王国里,她难以对人剖析自己丰富奔放的情感,只能把自己的喜悦和哀伤、希望和理想,全部倾泻到自己的诗中。诗词成了她寂寞生活的伴侣,诗情、真意又增添了林黛玉性格特有的光辉。黛玉的诗词抒发着这位少女对现实、对生活的情思。第二十七回中的《葬花辞》是林黛玉伤春、自伤情怀的内心独白。这首长歌行文情并茂,黛玉以花自喻,以.‘花谢花飞”来比喻“红颜易老”,语言形象生动,感情细腻,意境深远,可谓“神与物游”,“思与境谐”。“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对于乱红阵阵,百花凋残的悲悯与同情,寄托着林黛玉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在这里,黛玉将封建社会中“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反动的封建正统势力,形象地比喻为自然界的“风刀霜剑”。这是她对于封建社会罪恶的揭露和控诉,有反抗,有诅咒。“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又香丘?”则表现了黛玉对于一种朦胧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葬花辞》的最强音。它体现了黛玉不妥协、不屈服、不同流合污的叛逆者最可贵的品质。

其后在三十四回中所做的《题帕诗》则从直接的倾诉中,深化了林黛玉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宝黛真挚爱情的悲剧魅力。“三首新诗,万行珠泪”。三首绝句,集中写的是“泪”,实际写的是“情”;泪者,情也。以泪写情,这泪所表达的情之深,如娥皇、女英泣舜那样,终至泪渍斑竹,殉情而死。这三首诗标志着黛玉思想上的一个大的飞跃。她与宝玉的爱情由掩饰、怀疑和百般试探,发展到大胆接受“私相传递”的信物,不顾“嫌疑避讳”表露自己内心的秘密,这些相当大胆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封建礼教加给她的枷锁。黛玉还有一些诗作是借助自然景物以抒发她内心与感情上的痛苦、悲伤和不平,并通过这种诗情的着色,来预示她未来的悲剧结局。特别是到了七十回的《桃花行》和《柳絮词》(唐多令),黛玉诗词中的哀婉情调更加浓重。它们虽然仍是以深沉诚挚的感情反映了林黛玉向往自由幸福的生活,但渗透在那诗情境界的却是忧伤急痛的哀音,是在预示着林黛玉终至命薄桃花,如柳絮接近泪尽夭亡。

在《桃花行》中,林黛玉由胭脂想到了桃花,想到了人泪,用悲剧感情融合了她们的色彩美,唱出了一首哀婉的歌。全诗渗透着林黛玉的性情和心理的格调。所以她的知音贾宝玉一眼看了便知是潇湘子稿,并断言只有“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柳絮词》是黛玉继《桃花行》之后的又一篇诗作,思绪与感情是完全相通的。“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孤立无援的处境,封建礼教的摧残,使她觉察到自己的结局,也将要象柳絮那样飘零无倚,不知最终“谁舍谁收”,表现了她内心积郁的怨怅和不满的感情,以悲凉的感伤,向着封建家族发出了抗议和控诉。

黛玉的诗词,前后一直是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悲音哀调”贯穿于诗词的始终。黛玉诗词语言总的风格为哀婉纤柔、清新雅丽;形象生动,贴切自然;娓娓道来,如泣如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以譬,以花自喻,是黛玉诗词创作的主要特色。一方面,这种格调特色的形成与林黛玉的遭际处境及性格气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这种诗词格调特色又恰恰反映了林黛玉特殊的性格,是她生活与心境、个性与才情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中林黛玉创作的诗词是她思想性格的重要表现方面;是作者刻画林黛玉性格,塑造林黛玉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是作者对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传统写法的大胆突破。它表现了他独创的艺术才能,具有“洗旧翻新”的特殊意义,从而显示出《红楼梦》语言艺术的一种创新成就。总观林黛玉的对话语言和诗词语言,它们都是作者曹雪芹从真实的社会生活出发,从林黛玉性格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出发,赋予了林黛玉语言上的适应和创造。他的语言鲜明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充分体现了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现实主义原则。黛玉的语言是作者如实描写的“真”的语言,不仅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而且也具有“这一个”的独特性,是多样化语言与个性化语言的矛盾统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