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播音创作基础》考试大纲

(2007-11-06 17:48:04)
标签:

艺术赏析

分类: 大纲类
 

 

 

   《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一。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有声语言表达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掌握播音创作中有声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灵活的运用各种语言表达的基本技巧,从而能够娴熟而准确地完成各类播音稿件的有声语言创作。

 

一、考试对象

《播音创作基础》考试大纲适用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学生。

二、考试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播音创作的原则和方法、播音语言的表达与技巧、播音创作的规律,论述播音创作从理解、感受到表达的一般原理。

(一)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并能够正确地把握创作主体与创作依据及受众之间的关系。

(二)学生能够掌握播音语言创作能力,包括正确理解稿件的方法,迅速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发播讲愿望的方法,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语言内容的技巧。

(三)提高学生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熟练运用停连、重音 、语气、节奏等外部技巧,使他们能够在重大事件发生现场或演播室及时进行报道和评述。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

1、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学习播音创作基础这门课的重要性

3、播音有声语言创作的基本规律

4、播音创作的正确道路

(二)播音语言的特点

1、“播音腔”与“生活化”

2、播音语言的特点

⑴规范性

⑵庄重性

⑶鼓动性

⑷时代感

⑸分寸感

⑹亲切感

⑺对“播音腔”与“生活化”的认识

(三)认真备稿有的放矢

1、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的概念及其关系

2、备稿六步

⑴划分层次

⑵概括主题

⑶联系背景

⑷明确目的

⑸找出重点

⑹确定基调

(四)依据稿件具体感受

1、形象感受

2、逻辑感受

3、具体感受和整体感受

(五)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

1、情景再现的涵义

2、情景再现的过程:

⑴理清头绪

⑵设身处地

⑶触景生情

⑷现身说法

3、内在语的涵义

4、内在语的类型

⑴发语性内在语

⑵寓意性内在语

⑶关联性内在语

⑷揭示性内在语

⑸回味性内在语

⑹反语性内在语

5、什么是对象感

6、对象感对于播音创作的重要性

7、获得对象感的途径

8、如何组织谈话类节目

(六)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1、停连的概念和内涵

2、停连的种类

3、重音的概念和内涵

4、重音的位置和种类

5、停连和重音技巧分析

6、语气

7、节奏

 

四、试卷结构与题型

一、试题类型

1、填空题。

2、单项选择题。

3、名词解释。

4、简答题。

5、论述题。

二、试卷难易比例

容易题约占40%,中等难度题约占40%,难题约占20%。

三、试卷内容比例

基础知识约占40%,简答题、论述题约占60%

五、考核方式与时间

1、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程,分笔试、口试两个部分。

2、分数评定:满分为100分。

⑴期末考试(50分):测试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⑵期末口试(50分):根据学生人数出几套内容不同的试题,由学生自己抽取,边录音,边打分;通过听录音最后评分。

⑶平时设2次随堂小考(录音口试)

⑷总成绩 = 2次随堂小考成绩  × 20%  (期末口试成绩 + 期末笔试成绩) × 80%

3、笔试时间:60分钟。

六、题型示例(具体以我校试卷命题要求为准)

1、填空题

(1)          是指一个句子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下声音的态势。

(2)通过备稿,播音员最终的目标和宗旨是要做到:有稿播音,           

无稿播音,            

2、选择题

(1)播音中“设身处地”就是(      )。

A、强调“我就在”          B、强调“我就是”   

C、强调“我扮演”          D、强调“我非我”

(2)情景在现就是要求播音员要(       )。

A、以情为主,情景要交融            B、以景为主,情景要交融

C、情与景不可兼得,有一即可        D、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3、名词解释

(1)内在语

(2)节奏

4、简答题

(1)简述播音主持的正确创作道路。

(2)简述播音创作中,具体感受和整体感受之间的关系。

5、论述题(包括理论分析、理解发挥等)

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感受是理解到表达的桥梁”这句话的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