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 |
分类: 论文类 |
摘要:在英汉翻译时,被动句的准确互译常常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问题,运用比较法分析英汉被动句产生的历史原因、构成形式、语用特点等,从而在英汉互译时,必须考虑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被动意义时所存在的差异,根据英汉语言的表达习惯,准确翻译原文中的被动意义。
关键词:英语;汉语;被动句;翻译
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的句子,简称被动句。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句,它们在表达方式上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被动句在英语中使用很广泛,而在汉语中使用范围则比较狭窄,即使是在同一语境,表达同一意义,英语多用被动句式;汉语多用主动句式(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的句子,简称主动式)。如,汉语我们常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从来不说:“人不可被貌相,海水不可被斗量”,否则大家都会觉得你说的话不符合汉语习惯不自然;而英语却说:“As a person can not be judged by his appearance , so can the sea not be measured with a bushel .”可以看出这两句用的都是英语被动语态(被动句在英语中习惯称为被动语态)。所以了解二者运用上的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对此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论述。
一、英汉被动句形成的原因
“英汉两种语言都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两种语言因人类思维能力的大同而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由于思维方式和文化的不同而迥异,被动意义的表达所采用的不同方式就是这样产生的”[1]。在早期语言中,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动词在句子中既可以作及物动词,也可作不及物动词,这在先秦文献中可找到例证,如“<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春秋公羊传疏·庄公二八年》),在前半句中,“伐”的意思是“讨伐者”,后半句是“被征伐,被讨伐”。后来由于汉语语音系统的演变,“如浊音与清音的合并,导致语汇向双音节词汇发展,使词的意义和功能有了明确的分工”[2],同时也顺应了因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出现的要求有主动式表达和被动式表达的要求。“这个过程与英语被动句的形成有相同之处”[3],在英语发展的早期,像古汉语一样,古英语也没有专门的动词用来表被动,动词不仅有主动用法,也有被动用法,至今在现代英语里还保留一些这样的动词,如“smell ”、“taste”、“open”等:
①The roses smell well.这些玫瑰花(被)闻起来很香。
②The pear tastes delicious. 这梨子(被)尝着味很美。
③The shop opens at eight o’clock. 这个商店八点开门。
很明显,无论是“smell” 、“taste ”,还是“open ”,都是“被人闻、被人尝、被开门”的意思,句子的主语自己不会发出这些动作。但是这样的词后面又都能带宾语,与汉语的发展简直一样,是语言自身发展的客观必然。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这跟不同的民族思维和习惯也有关系。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必须反映人们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认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究其背后的原因,陈宏薇教授这样说:“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浑然统一,因而汉语句子习惯用人做主语,英美人则较为客观,因而英语句子常以物或抽象概念做主语” [4]。毛荣贵教授则解释说“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强调‘人为万物之主体’(《老子》),无论是为学处世还是治国安邦,皆以人为主体,人是说话的中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而在英美人的观念里,根本没有这些东西,英美人的哲学观念里有的是‘自由,平等和博爱’,无论是人还是物,甚至是抽象的概念,都可以拿来作说话的中心,都可以用在句子中做主语” [5],英美人这一点是比较客观的。汉语习惯说“我见过的最美的风景之一”,主语是第一人称代词“我”,强调“人”;英语则说“It wa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scenery that I had ever seen.”主语用的是物主性代词“it”,强调“物”,即客观要说明的对象。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英语被动语态的形成,还得力于过去分词的出现,过去分词的出现使英语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得被动语态在英语中更加广泛地运用,但是英语被动句的出现不是因为出现过去分词才形成的。
由此我们得出这样得结论:无论英语还是汉语,被动句的出现不仅与其语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关,而且与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文化有关。
二、英汉被动句的构成形式
我们知道,被动句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标记的被动句,一种是没有标记的被动句,本文称前一种为“明被动”,称后一种为“暗被动”。下面我们就这两种被动句在英语和汉语中的构成形式作详细的叙述。
(一)汉语中的明被动和暗被动
1.汉语的明被动
林杏光在《汉语句型》[6]中指出,汉语中的明被动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带“被”字的,一类是与被字功能相同的也表被动意义的字,如“受、叫、让”等。
首先是带“被”字的明被动。根据施事者、受事者、“被”字的位置关系,笔者认为这类被动句可以划成四小类:
A、受事者+被+施事者+行为或动作,如:
①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
②他被吓着了。
③我被他打了一巴掌。
④他走路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脚,摔得不轻。
在这个格式里被的功能是引进施事者,即行为动作的执行者。
B、受事者+被+行为或动作,如:
①我被打了。
②门被撞开了。
③垃圾很快被运走了。
④树枝被压弯了。
在这个格式里,“被”的功能是引出行为或动作,表达被动意义,但并不引出施动者。
C、受事者+被(让)+施事者+给,如:
①我的钢笔被李明给借走了。
②那个小偷被附近的人给捉住了。
③你剩下的饭,都让我给吃了。
④弟弟被山上的蛇给咬了。
这种句子通常用在口语里较多。在这个结构里,“给”实际上是个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即使去掉“给”字,还是一个被动句。
D、受事者+被(为)+施事者+所+行为或动作,如:
“被……所”这种句式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多用在书面语当中,而“为……所”则用在口语中较多,如:
①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②没办法,他被人所败,所以就回去了。
③她为这些话所感动,后来就写在圣诞卡片上。
④旅馆为一条小河所环绕。
⑤解放前,她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
在这四种结构里,对于句子的主语(承受者)而言,动作或行为的执行都是主语不希望、不如意、或受损害或引起不良结果的事情。也正因为这一点,被动句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好的表达方式,是有晦气的说话方式,因此就尽量少用被动句。
再看不带“被”字的明被动。 “被”字为“受、挨、遭受、遭、叫、让、给”等所替代,这些词的作用也是引出动作行为的实施者,前四个词本身是动词,可以充当谓语,表示句子的主语是承受者,“挨”和“受”等词,表示被动意义时,施事者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如:
①她昨天出门遭抢了。
②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常常挨冻受饿。
③代表团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像“叫、让、给”这类字眼表被动,通常在口语中使用较多,如:
①我的书叫李军借走了。
②我们差点给那顽皮的小猴子笑死了。
③小王昨天差点让流氓打了一顿。
④叫人家听到了,不笑话你才怪呢。
⑤我们都给他逗乐了。
但“给”用在口语里并不一定带宾语。如:
⑥我的车子前天给偷了。
2.汉语的暗被动
当然,上面这些明被动是很容易识别的,而在汉语里被动句的意义更多的是用无标记的主动句式表达被动意义的。如:
①(您好,请问你要办理什么业务?)话费查询。
②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③决议一致通过。
④那个地方讲什么语言?
事实是“话费被查询”“历史被创造”“决议被通过”“语言被讲”,但是你从文字表面上看不出来,用的都是主动式句子,表达的却是被动意义。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暗含着一种被动关系。而经过研究发现中国人使用主动式表达被动意义比使用有标志的被动句要广泛得多。“一般说来,我们中国人喜欢用主动式表达被动句,被动式只是一种特殊的形式”[7]。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说话时选择用哪种句式,还是有讲究的。这两种句式不但意义有所不同,就其作用也不相同,例如当我们讲“她打你时”强调的是“她”,当我们讲“你被她打”时强调的是“你”;有时候根据上下文的关系我们决定选用哪种句式,如说 “你被她打了,却不曾还手”,用被动句还是合适些,若说成“她被你打了,你却不曾还手”,不但要重一个“你”字,而且句子的结构也显得松散了[8]。这一点与英语使用被动句保持上下文衔接一致,使文章流畅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英语的明被动和暗被动
我们知道英语是分析性语言,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用不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而汉语是综合性语言,缺少词形变化,句子的意义基本上表现在词汇组合的语义上,汉语中的被动句只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应用范围小;而在英语中被动语态用得相当广泛,英语中同样有明被动暗被动。
1.英语中的明被动
英语表示被动句的最明显标志是:be(be动词)+past participle(动词过去分词,简称p.p),它有诸多不同的变异形式,但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 get/be+p.p+by+施动者,“get, be”都要变形,由于汉英语序的不同,汉语施动者在谓语前,而英语则是以状语的形式出现,所以在翻译时要根据汉英各自的习惯进行译文,使得句子读起来通顺流畅,如:
①He was respected by his students very much .(他的学生很敬重他。)
②I was invited to their wedding last Sunday.(上周日,我应邀出席了他们的婚礼。)
③Hundreds of people got murdered last year in Iraq. (伊拉克去年好几百人死于谋杀。)
④The girl got hurt on the way to school .(那个女孩在上学的路上被伤着了。)
由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到,英语例句中划双线的主语和划单线的谓语动词之间构成了被动结构,译文根据汉语的语法规范或语言表达习惯分别译成有标志的汉语被动句③④和无标志的汉语主动句①②。
B、 情态助词+be+p.p形式,如:
①This must be done as soon as possible .(这件事尽可能快地搞定。)
②Your teeth should be rushed today .(你的牙今天该刷刷了。)
③The building should be founded next year .(这座楼房明年就完工了。)
④It will be given to him .(这是给他的。)
C、 to+be+p.p 这种格式叫带to的不定式被动句,如:
①The dog has to be killed .(这狗不得不杀掉。)
②Many trees are going to be planted here.(这里要栽许多树。)
D、be+p.p phrases(过去分词词组)形式,在这种形式里面p.p有时是 不及物动词,不能用于被动句,但是在动词的后面跟上一个介词,整个词组的功能就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因此能用于被动句中。如:
①A decision was arrived at by them .(他们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②This experiment will be carried out in your library.(试验将在你的实验室里做。)
在这两个句子里,我们知道 “arrive、carry”是个不及物动词不能用于被动句中作谓语,但是他的后面分别加上介词“at 、out”后就可以了。
E、 在英语里有一种的结构形式与表被动意义的结构形式一样,不同的是这种句子的意义表达的不是被动意义,而是英美人讲话的一种习惯用法,例如:it +must\should\will+be+p.p+that从句,在汉语里没有准确的字眼与之相对应,在翻译时多采用无主句或者在句子前添加“有人说”、“据说”、“众所周知”等词,如:
①It is reported that……(据说……)
②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必须承认的是……)
③It should be understand that……(应该明白……)
在这些句子里,采用“it”做主语,真正的主语是从句,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只有搞清楚这种英汉之间的差别,才能少犯一些错误。
2.英语中的暗被动
同汉语一样,英语也有没标记的被动句表达形式,而是借用其他的形式进行表达被动意义,但是从逻辑上分析后得出的语义关系是被动的意义关系。
A、 英语里那些既可以作及物动词,也能作不及物动词的词,像“smell”、“wear” 、“blow” 、“taste”、“prove”等词汇可以表达被动,如:
①The shoes has worn down for these years .(这双鞋穿了好多年了,都破了。)
②The door blew open .(门吹开了。)
③The apple tastes very good.(这苹果吃起来真不错。)
如此相似的是英语中有种时态也能形成被动意义,如某些及物动词的正在进行时,该动词进行时就暗含动作的被动,如:
①This book is selling well .(这种书卖的不错啊。)
②Drum is beating . (鼓在敲呢。)
③The book is printing.(这本书在印刷呢。)
可以看出上面所举例句中的谓语动词都暗含了一个“被”怎么样的意义,“鞋子是被穿,门是被吹开,苹果是被尝”,但是如果把它们硬生生的都加上一个“被”字进去,对英语和汉语的表达习惯都不符合,表达的意思让人感到不顺,不自然。
B 、英语里有些及物动词与某些副词搭配后,也能表达出被动的意义,像“read、 wash 、cook”等,如:
①The poem reads smoothly.(这首诗读起来很顺口。)
②The door locked easily .(门很容易锁。)
③Rice cooks well now.(米饭做好了。)
从上面汉语的译文可以分析出这些句子都是暗被动,但是这些句子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其翻译成硬梆梆的被动句,尤其实在口语里面。
C、在英语中还有一些固定的词组表达被动意义,如“be born”, He was born in Nan yang (他出生在南阳),出生肯定是被生,他自己绝对不会自己生自己。当然这在汉语里是暗被动,在英语里是明被动了。再如,英语里有种短语叫“名词性短语”[9],它一般是指有修饰语和中心语构成的名词性主从结构,但是这种结构容易产生歧义,从语义关系上看有时表示主动意义,有时它表示一般的被动意义,即中心词和修饰语实际上是动作和承受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名词性结构有两种形式:
a.所有格名词或者所有格人称代词+名词,如:
①Some people were trapped in deep water and waited for their rescue.(很多人被困在深水中,等待救援。)
②The defendant filed a law suit against his conviction.(被告对自己所定的罪提出了诉讼)
③The book’s publication was greeted with piracy.(这书一出版就遭盗版。)
b.动名词+of+名词或者人称代词宾格,在这种结构里,动名词为中心词,表示施加的动作,其余部分为修饰语,修饰语中的名词或代词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如:
Large bulk of black people took to the street in protest of the killing of one black man at his doorstep by four white police and demand the murderers’ severe punishment .(大批黑人拥上街头抗议四名白人警察将一名黑人在他家门口杀死,要求严惩杀人凶手。)
D、应用介词、形容词、非限定性动词来表示被动意义。如:
①The situation is under control.(局势尚可控制。)
②The air pollution in the city is far from its solution.(城市的空气污染远远没有得到解决。)
③He is not respectable in the company.(在公司里,他不被人尊重。)
④She is always undetectable.(她总是令人难以捉摸。)
⑤The article is worth reading .(这篇文章值得一读。)
⑥I hope my paper can stand criticizing .(我希望我的论文经得起推敲。)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被动句在英语中的使用是相当广泛的,并且形式多样,这与汉语的被动句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而存在有很大的不同。那么与汉语相比英语这些被使用广泛的被动句都在那些场合下使用呢?与汉语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三、英汉被动句的语用对比
汉语的被动句主要用来表达那些含有消极、被动的事情,使用场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达消极被动的意义,例如:我被打了一巴掌。对于受事者“我”来说,“被打”肯定是不希望的事情,是消极的事情;另一种情况是在说话或行文当中特别强调被动动作或是特别突出受事者,这一点跟英语是相同的,因此在翻译这样的句子时可以直接对译就可以,例如:She was selected our league secretary (她被当选为我们班团支书),这一点也可以这样说,在表示客观对象时,汉语和英语是一致的,如:汉语说“张洁的小说已被翻译成好几种文字了”,用的是典型的被动句式,英语说“The novel which was written by Zhangjie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several languages ”,使用的也是典型的被动句式。王力先生说:“中国正常的被动句式是必须把主事者(施动者)说出来的” [10]。汉语的被动句离不开人的参与,所以在汉族人的说话习惯里,汉语能不用被动就不用,而是喜欢用主动式表达被动的含义,这种习惯天长日久导致汉语的被动句使用范围相对狭窄了些,也正如王力先生所言:“中国被动式用途之狭窄,是西洋被动式所必不上的。”[11]
与汉语相比,英语被动句可以说是用的相当广泛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以下几个原因:“英语中凡是不必说出施事者,或不愿说出施事者,或无从说出施事者,或为了保持上下文衔接一致,连贯通顺等原因都用被动句”[12]。试比较:
a.不必说出施事者的情况,如:
①The road is being widened.(路正在加宽。)
②Production costs had been greatly reduced .(成本价格已经大大降低。)
b.出于礼貌,圆通等方面考虑不愿说出施事者是谁的情况,例如:
①You are requested to give us a speech .(你被邀请为我们做一场演讲。)
②It should be understood that to error is human .(应该明白:人人都会犯错误。)
c.
①You are wanted on the phone .(有找你的电话。)
②The trade agreement is broken!(协议撕毁了!)
d.为了保持上下文衔接一致,连贯通顺情况,如:
……A boy was knocked down off his bicycle by a delivery van ,and the boy was sent to St.Maria hospital where he was treated for shock and a broken arm.(……男孩被一辆邮车给撞到,被立即送往St.Maria医院,医生及时对他的暂时性休克和受伤的手臂给于了治疗。)
在这段文章中,第一句用被动句强调读到此文的人最关心的焦点是那个男孩,第二句的被动句紧承上一句,说明男孩被送往医院了,至于是谁送去的在此并不重要,treated的施事者当然是医生,自然不需要罗嗦,这样三个被动句的使用使得文章前后连贯,语义层次清楚,若是用主动句就逊色多了。
e.英语的被动句还用来表示客观的叙述事实,尤其是在信息类文体中,如公文文体,新闻报道,科技文章等,例如:
Change was not always this rapid certain important inventions, like the telephone, the airline, the automobile, the radio, had been invented by in 1914, but the effects of these inventions upon the lives of ordinary citizens were not felt until mang years later .(一些重要的发明,如电话、飞机、汽车和收音机早在1914年就问世了,但直到许多年之后,普通老百姓才感受到这些发明对他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在这段英文中,由译文可以看出英语中有被动的地方在翻译成汉语时依照汉语习惯都转化为主动式句了,由此也可以再次证明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汉语习惯于用主动句式表达被动意义。
综上述,对于英汉被动句异同的比较,本文从被动句的历史起源,构成形式,语用场合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得出的结论是:在英汉互译时,必须经常考虑英汉主动式和被动式的差异,并能根据英汉语言各自得表达习惯,用适当的方式翻译原文中的主动和被动意义,从而有利于我们对英汉被动句的把握。
参 考 文 献
[1] 任学良. 汉英比较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1.
[2] 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22-230.
[3] 熊学亮,王志军.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1,(3).
[4] 陈宏嶶.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67.
[5] 毛荣贵,新世纪大学英语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101-102.
[6] 林杏光.汉语句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52-53.
[7]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88-89.
[8]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88-89.
[9] 贾秀海.英汉被动句式比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1).
[10]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88-89.
[11] 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86.
[12]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115.
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Abstract: Usually, accurate passive sentence is a difficult point to translate English into Chinese or translate Chinese into English .This paper gives a general compari- 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s origin, formation structures and pragmatics’ characteristics.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help us realize that we must considerate the distinctions of expre- ssion every minut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language, you’d better chose the best way to translate these sentences that you need translate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perfectly.
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