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论文卢梭艺术特色 |
分类: 论文类 |
摘
关键词:
一、
《新爱洛伊丝》全书分为六卷,共一百六十三封信,有的信长达数十页之多,都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纯洁的爱情,建立美好的家庭,进而建立良好的社会。全书笔调平实,故事情节简单,正如《忏悔录》中所言:“人们在这部书中最未觉察到的,并将永远使这部书成为独一无二的作品的,是它的题材的简单和中心思想的连贯,全部思想都集中在三个人物身上,贯穿六卷,既无题外的插曲,也无浪漫的奇遇,而且,无论在人物或情节方面都没有任何邪恶的描写。”[1]然而,从全书的结构来看,前三卷主要铺叙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的发展,后三卷通过他们爱情故事的叙述,尽情讴歌美好的德行,赞美婚姻的神圣,吟咏自然的风光,针砭社会的弊端,并对当时的宗教、文化、伦理、道德与各国的风土人情,做了细致的描写。故事在人物之间的通信中层层展开,除朱莉和圣普乐的通信以外,还有克莱尔、爱德华和沃尔玛之间的通信。每封信的写信人都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作者不断变换叙事主体和叙事角度,一方面通过朱莉和圣普乐之间的通信表达他们之间难舍难分的爱情关系,另一方面又从克莱尔、爱德华等人的叙事角度,从侧面描写朱莉和圣普乐之间的爱情,表现了他们的美好品德,让读者从他们来往的信件中得到一个完整的结论,塑造出一个个鲜活明亮的形象。作者运用书信体的形式让主人公大量倾诉自己的感情,对于自己在爱情上的种种束缚、受压抑的痛苦、无奈、矛盾、彷徨、焦虑、失望等都作了细致的刻画和尽情的渲染。书信体形式的运用使主人公的情绪得到真实地表露,使读者和主人公达到心灵的共鸣与契合,显得非常真实。
二、
一部侧重于探讨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的书信体小说,如果处理不适当,非常容易变成冗长的说教,使人感到厌烦,没有耐心去读,不能用心去思考。然而卢梭却不同,他善于寻找新的方法,将哲理巧妙地溶入小说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僵硬死板的说教。卢梭总是善于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人物以写信的方式加以讨论,从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对此事的看法。作者运用此种手法展示出浪漫的生活,使其更富有激情。这种书信体的形式一直影响到后代。比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我有时真不能理解,怎么还有另一个人能够爱她,可以爱她;要知道我爱她爱的如此专一,如此深沉,如此毫无保留,除她以外,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理解,什么也没有了呵!”[2]它让主人公面对面地向读者诉说自己遭遇的不幸与苦难,以及遭遇这些苦难的感受,展露自己的抱负与感情。《少年维特的烦恼》受到《新爱洛伊丝》的影响,也运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的形式,全书是由维特写给绿蒂的信以及他的日记片段组成的,通过维特进行观察,进而塑造出了维特和绿蒂的形象。而卢梭将书信体这一形式运用的更加自如。卢梭的《新爱洛伊丝》书信体的运用比《少年维特的烦恼》更丰富的表现了人物的个性。比如: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是通过朱莉、克莱尔、圣普乐等人之间的通信表现出来的。
三、
《新爱洛伊丝》这一曲爱情悲歌好似精美的散文诗,它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语言平易、不蔓不枝、如行云流水,以文笔清新朴实的美,打动了读者的心。这一百六十三封信是居住在阿尔卑斯山麓的一个小城市的两个情人的书信,这不是知识分子的杰作,而是一段段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真实语言,他们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对其进行修饰,然而却清新;没有刻意地追求感人,然而却能打动读者的心。 “真正的爱情是一团烈火,它将把它的热传到别人的心里,使别人得到新的活力。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人们才说爱情能造英雄。受命运之赐,将成为英雄的人,有朱莉为友,是多么幸福啊!”[3]这一简短朴实的语言是圣普乐写给朱莉的,反映出圣普乐对爱情有着深刻的理解,使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爱情像什么、又是如何传达给别人进而使别人获得新生与活力的。然而,爱情是永恒不变的话题,爱情是不分种族、不分国度、不分民族的。爱情能使人生死相许,圣普乐深刻理解到这一点,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真实平易的语言比华丽的辞藻更能打动读者的原因吧!难怪圣普乐会说朱莉作为他的朋友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这些语言浅显易懂,使人能深刻理解爱情力量的伟大。正如卢梭在《忏悔录》中曾说他被感情牵引着写这本书,想要表达他从未能够得到满足的爱欲,那时他感觉到这种爱欲正吞噬着他。第二,语言自然优美,语句流畅、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有真情的语言更加自然,更加感人,有真情的语言更加生动。 “在走进这个所谓的果园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浓密底树荫,绿荫荫的草地,周围盛开的鲜花。一道潺潺的流水,许许多多的鸟儿的鸣唱,不仅使我的感官感受到了此处的清新,而且也使我的想象了也像我的感官那样活跃起来。”[4]这段话是圣普乐写给爱德华绅士的。是描写进入神秘之地爱丽舍的情景,卢梭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描绘,所写的树荫、草地、鲜花、流水、鸟儿鸣唱等均简简单单。或许正是这种自然的流畅的言语才表现出那种神秘自然之美,如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曲田园牧歌,使它们更有生活气息、更富于激情、更饱含诗意的想象。诺瓦利斯就直白声称“诗是真正的绝对的实在。这就是我的哲学核心,越是具有诗意就越真。”[5]艺术就成为了精神的体现,也是永恒的。第三,小说的语言节奏变化无穷,音调组合和谐,语调缠绵流畅。“可是你朱莉,啊,你这个曾一度爱过我的人,你温柔的心怎么忘记了生的意义呢?那神圣的火焰怎么在你纯洁的心灵中熄灭了呢?……你无情地把我赶走了,你把我逐出了你的家,使我蒙受羞辱,使我陷入绝望地境地,然而你未发现,你的做法错了:你使我落到这么悲惨境地的同时,也剥夺了你自己一生的幸福!啊!”[6]这段话激情高昂,句式节奏变化丰富,先是一声感叹、两个反问,接着一串递进式的排比,充分表达了圣普乐对朱莉的爱情,同时抒发出内心不可抑制的情感。这一封封发自内心情感的信是一曲曲心灵之歌,这一曲曲感人的心灵之歌演绎出一曲动人的爱情故事,读起来荡气回肠、自然通畅、一气呵成,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
卢梭是一个内心生活非常丰富人,他的经历十分坎坷,他出生于贫穷家庭,父亲是钟表匠,受贵族欺凌,为免遭缉捕亡命他乡,母亲早逝,卢梭从13岁起就自谋生路,过着痛苦不堪的流浪生活。他坎坷的经历、曲折的恋爱,使他能准确把握各种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当我们上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令人尴尬的情形。当你的母亲或表妹不在场,只要我看你一眼,你就会马上改变态度;你的表情是那么严肃,那么庄重,那么冷淡,以至使我不能不做出尊敬的样子,生怕有使你感到不快的地方,结果,弄的我情绪低落,没有了主意,只好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地讲几句课文……”[7]这一段是圣普乐写给朱莉的,是描写他在初恋时的敏感,不经意的动作就会引起对方的关注,就很准确地捕捉到他这时的复杂心态。此外,圣普乐和朱莉初恋阶段的多愁善感、猜疑、焦灼等,表现的也是非常确切的。朱莉嫁给爱德华后,请圣普乐回来做他们的家庭教师,当这对昔日的恋人再次重逢时那种快乐与悲伤,理智与情感的内心冲突等等,都异常的深刻,因为这对昔日恋人经历许多曲折现在终于再次相见了,这种快乐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然而,相见了又如何呢?这已经不再是昔日的他(她)了。两人有了不同的身份,已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相守了,这种悲伤也是难以诉说的,但卢梭运用他卓越的心理分析技巧,对他的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表现得也很充分,“这时,我又陷入一种新的境地,而且是最令人尴尬,最令人预料不到的境地。我对他说什么好呢?怎么开头呢?我敢不敢对她重提我们以往的关系和记忆犹心的往事呢?我会不会使她觉得我好象已经把过去的事完全忘了,或者无所谓了?……”[8]这一段心理活动充分表达了这对昔日恋人再次见面时的困境,形象地表达出圣普乐的微妙心理以及不知道该不该提往事的矛盾、痛苦。此外,朱莉和圣普乐重游他们昔日定情的地方,内心的情感难以克制,那一刻圣普乐甚至想抱着朱莉一起跳入湖中葬身其中,从此结束这种痛苦与折磨。“现在坐在她身边看得见她,摸得着她,和她说话,热爱她,崇拜她,而几乎好像要占有她的时候,却感到永远失掉她这些意念把我抛进愤怒疯狂的旋涡,我越来越激动,以至于堕入了绝望的深渊。”[9]然而,圣普乐这种绝望的情绪没打倒他,他反以巨大的毅力克制了自己,独自伤心,卢梭对这一描写充满了伤感色彩。全书的基调都是伤感、压抑、痛苦、无奈都贯穿于其中,书中所表现的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很鲜活生动。
五、
对大自然的描绘是《新爱洛伊丝》的又一特色。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中,卢梭是最特殊的一个思想家。在高倡科学精神,推崇理性至上的时代里,他极力倡导“回归自然”。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卢梭对自然的人性和心理情感的高扬表达的非常妥切。第一,卢梭追求自然对自我的陶冶。卢梭经历坎坷,他的漂泊岁月大都是步行于自然,在大自然中度过,是大自然给了他安慰。他在写作的时候往往喜欢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从中寻找自我,回归自我。比如:在《新爱洛伊丝》中,圣普乐在山区旅行的时候,不仅为这里的绮丽壮观的自然风光所陶醉,而且为当地人民淳朴的生活方式所感动,这里的一切都是自给自足的,他们似乎把劳作看成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圣普乐和朱莉的纯真的爱情则是一首纯美的歌,因为卢梭希望爱情也处于自然的状态。在他看来,处于自然状态的爱情是一种猛烈的、不可抗拒的感情。他认为人的感情是优美的,合乎自然的,卢梭对自然的崇尚概括起来有两个层面:一、回到外部自然,即回到大自然;二、返回到内部自然,即回到人的自然本性。“卢梭在欧洲文学史上是全面深入地描绘大自然的第一人。”[10]他把自然带给人们,带给欧洲,这标志着欧洲文学的巨大转折。浓密的绿荫、绿茵茵的草地、潺潺的流水、鸟儿的鸣唱、一定的行列又不对称的零零散散的花丛、灌木丛、苔藓等等,这些都成为卢梭心中的向往,成为他笔下的乐园。他对大自然的美进行了完美的展示,在大自然中自寻其乐,对自我进行陶冶。第二,对大自然的描绘表现了卢梭对外部社会的对抗。他描写的爱丽舍是理想的乐土、是天堂。这神秘之地是和谐的桃花源:空气清新、花草繁茂、树木成荫、流水灌溉、玫瑰花、丁香花、飞流直下的瀑布、让人胆战心惊的急流……这一切被真正的仔细感受,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完美的画卷。在这里什么都可以忘怀,在这里没有了忧愁,在这里什么都可以不去想,在这里一切杂念都可以烟消云散,在这里心灵得到了净化,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如此美丽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让人不再想离开这里。朱莉生怕进去破坏了这样的乐土,她让人每年都在这里种麦子、向日葵、线麻和巢菜,这些都是小鸟爱吃的东西,他们都不收,留给小鸟吃。此外,朱莉每天都会带东西来喂它们。圣普乐也爱上了这里,朱莉和圣普乐来到这里仿佛什么不快乐都可以忘却,在那个时代这似乎是他们对抗社会的唯一方法。然而,要使许多鸟儿自愿来这里安家,创造这样的奇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耐心和时间。富人在享乐中是想不到这两条的,他们只知赚取钱财,即使养鸟,也只知道把鸟关在笼子里,每个月花许多钱把这些无所谓的朋友关起来养,当仆人走近,鸟儿吓的乱飞。而卢梭所描述的爱丽舍中的鸟儿惹人喜爱,它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它们的主人从中得到了享受。第三,卢梭追求的不单单是这种诗情画意,他更关注更感兴趣的是大自然对心灵的影响。卢梭生活坎坷,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是大自然给了他慰籍。反映在《新爱洛伊丝》中则是自然景色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十分和谐,圣普乐情绪低沉时,他周围的事物也和他一样地伤感:花草枯萎凋谢、树叶凋落、雪花被大风抛起,万物皆有圣普乐的悲哀;他心灵深处失去希望时,大自然也是死气沉沉;一旦他重又燃起希望,周围的一切又都活跃起来,富于生机,仿佛有一种未知的力量与人息息相通,一切都变得愉快起来。卢梭的这种描写是与他的自然观一致的,从中可以看出卢梭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怀疑,只有自然才能给人带来愉悦,它是人心质朴的前提,是人们希望突破封建等级追求自由的愿望。正如诺瓦利斯所言:“谁在今天的世界上感到不幸,谁没有找到他要的东西就让他逃到书籍和艺术的世界,逃避到自然界去吧——这是古代的永恒统一,让他生活在这美好世界的殿堂中吧。他在其中会找到情人和朋友,祖国和上帝。”[11] 自然对人心灵有很大的影响,最终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卢梭的《新爱洛伊丝》是一部用书信体的形式写成的小说,这部爱情小说笔调平实,如行云流水,运用了伤感与浪漫的语言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同时对返回自然进行了描述,表达了返回自然的理想,从而展示了18世纪法国现实生活中新的爱情悲剧。
参考文献
[1][3][4][6][7][8] [9]卢梭.新爱洛伊丝[M].李平沤、何三雅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1994:第1,29,383、140、5、344、423页.
[2]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M].杨武能、钱春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第75页.
[5]卡西尔.人论[M].干阳译.上海: 译文出版社,1985: 第198—199页.
[10]刘阳.试论卢梭的《新爱洛伊丝》[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年,第2期.
[11] M·奥夫相尼科夫.美学思想史[M].吴安迪译.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