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贺州日报》2025年2月12日刊发《元宵夜灯火可亲》

分类: 最新发表 |

元宵夜灯火可亲
周桂芳
“三十夜的火,月半夜的灯”是我们家乡的习俗。月半夜即是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连续点三夜的灯。
元宵夜的灯,是最美的人间烟火。皓月当空,万灯通明,灯火可亲,灯花炫彩,烟花怒放,整个小城变得快乐欢腾祥和。
古时元宵节,是浪漫的灯会节。“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除夕的欢腾、春节的祝福之后,最后的收尾。赏灯便是万民同乐,老幼同玩的最好庆贺。元宵节赏灯最早起源于民间开灯祈福,最早的原始灯会为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人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举行的“燃灯祭斗”仪式,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家庭幸福。元宵节张灯结彩逐渐从深宫禁苑、宗教法堂走进民间。
最浪漫的元宵节是:“花市灯如昼”“人约黄昏后”。这样浪漫的元宵节,最适宜恋人成双成对出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夜光中,那些各色灯儿如星月遗落人间,情侣相依,牵手漫步前行。皎月临空,灯火阑珊,月色朦胧,青春朦胧,情不自禁,情真意切。余秋雨玩笑说,元宵节是青年人的叛逆节,他们在热闹中寻觅高雅,在人海中寻找美丽,在美丽中找到了爱情。
在乡村,元宵节村村都要玩龙灯。玩龙灯,是春节元宵节传统的民俗娱乐活动。忙碌了一整年的农村人,终于在春节期间闲了下来,四面八方的人回家聚在了一起,组织玩龙灯,用以消灾纳福,祈求平安。
舞龙灯,是全村村民团结和睦的象征,更能提振乡亲们的精气神。村里的舞龙队从平常的乡村舞台舞向了全国,舞向了国家级赛台,还夺得无数金奖。
龙灯是用木头雕成龙头,涂上鲜艳的色彩,点上龙睛,显得威武庄严。用竹篾扎成圆筒状的龙身和龙尾,外面罩上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一竿,首尾相距有十数丈长。龙前由一强壮灵活的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龙珠,作为引导。舞龙队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头龙身,以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穿、腾、跃、翻、滚、戏、缠等动作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神气韵,引得全村出动,争相观睹,家家户户办香案,接龙灯。
龙是人们崇拜的图腾,龙集狮头、蛇身、鱼尾、凤爪于一身,汇勇猛、灵活、友善、高贵于一体,兼具力量、智慧的品格。玩龙灯是一个盛大的阵式,有排灯、花灯、龙珠、龙灯、锣鼓队、炮队等。玩龙灯的队伍都穿着统一的鲜艳服装,一条红龙就扎红头巾,穿红色衣服,一条黄龙就扎黄头巾,穿黄色衣服。舞龙灯时,还会有一个戴黑色高礼帽的礼生高声唱词:“放爆竹噼啪响,我送金龙上天堂。保佑老人多福寿,保佑孩子享健康;保佑中年顶梁柱,保佑学子成栋梁;保佑风调又雨顺,保佑四季皆安康;保佑五谷再丰登,保佑六畜多兴旺。龙上九天言好事,普降人间大吉祥。”唱完,围观的老老少少都会鼓掌喝彩。
龙队提前向各村庄送龙灯拜年贴,各村庄都要先放万字头的长鞭炮接龙灯,龙灯才会进村。龙灯先在村中的空场上舞龙,龙珠在龙头前上、下、左、右舞动,龙跟随龙珠翻滚起舞,围观的村民尽情燃放鞭炮、烟花。元宵节,全村鞭炮齐鸣,烟花齐放,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鞭炮放得越热烈,龙灯就舞得越欢腾。
玩龙灯是春节元宵节最热闹的民俗活动,是浓浓的年味,是纯朴的乡情。
映着元宵节的灯火,年圆满了,春天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