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邢台日报》发《暖炉生火早》12月4日

分类: 最新发表 |

暖炉生火早
周桂芳
远远地我就看见鱼鳞瓦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母亲早早就在为我生火做饭,不禁心头一暖。
“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最美的风景在乡村,最惬意的事儿是回家吃母亲做的饭菜,幸福地品尝乡村烟火气。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乡村的烟火气,是一家家升腾,一点点弥漫开来的。亲人闲坐,灯火可亲,围炉夜话,慢慢氤氲成一幅古朴淡雅的乡村写意画。
生活,在一粥一饭的烟火气中。一碗饭,一盘菜,是最普通的食物,却是温暖人心的烟火气。乡愁,是从烟火气开始的。
每个离家的游子,从离家的那一刻起,从看不到乡村的烟火气开始就有了淡淡的乡愁。这种烟火气的种子是从小就种下的,在出生的小乡村,在呱呱坠地的小院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熟悉的烟火气,普通的食物,熟悉的味道,喂养我们一天天长大。乡村的烟火气,从一个人一出生就种进了味蕾之中,就深深烙印在一个人的体内。
一碗平常的人间烟火,是乡村温馨的暖色,温暖着游子的记忆;温暖的烟火是最美的风筝,牵系着游子的乡愁。乡村的烟火气,是实实在在的烟火,有草木香气的烟火气,有平常食材煮熟热气腾腾的烟火气。乡村的烟火气是用柴草熊熊燃烧出来的,是用蔸子火架出来的,是用干片柴煮出来的,是烟雾弥漫熏出来的。乡村,既有面朝黄土背朝天,也有围炉夜话闲煮冬。既有鸡犬相闻和鸡毛蒜皮,也有灯火可亲夜话桑麻。乡村烟火气,既有烹煮煎熏熬,又有水意有火意有诗意。
冬天,是煮出来的。煮冬,是乡村烟火的青春岁月。乡村,火红的柴火中煮出温暖的记忆。“伙伴伙伴,与火相伴。”落雪下雨的冬天,乡村家家都要生个火,生个火才有个主,一家老小围着火炉慢慢煮冬。乡村的干柴一遇到旺火,熊熊燃烧,就“噼里啪啦”唱歌。水壶里的水烧开了,“咕噜咕噜”沸腾起来。奶奶围着炉火,眯着眼睛打起了盹,母亲“吱溜吱溜”一针针密密纳鞋底。嘴馋而勤快的孩子们,不知几时从菜园地里扯回白菜萝卜蒜苗芹菜等,吵着母亲下粉条,“煮冬天”。母亲喜欢在冬天让萝卜当主角大行天下。母亲笑着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母亲每天在火炉上煮一锅萝卜粥或白菜粥给我们吃。哥哥嘟着嘴说,“天天吃粥,害我尿多,老跑茅房”,把奶奶逗得“哈哈”笑,露出缺了牙的门洞来。冬天慢慢煮,日子慢慢煮出了岁月温暖的味道。
冬天,是煨出来的。煨,像乡村烟火生活的中庸之道。冬天,人都猫冬,嘴也像猫一样馋。一边围炉烤火,一边煨美味,煨出冬味绵长。日子红火了,煨冬,就有了精髓内容。有时是一锅筒子骨萝卜汤,有时是排骨藕汤,不大不小的蔸子火,慢慢煨,不时,就香气扑鼻而来,勾动肚子里无数的馋虫翻涌。撩人味蕾的美味佳肴,多半是煨出来的。煨,需要把握好火的火候尺度和煨的时间长短。煨,讲究文火和武火,武火就是大火,太大太热烈会让汤汁滚沸入味,文火慢慢煨,食物的滋味才会慢慢交织缠绵,浓香温厚。人间有味是清欢,有味的人生都是煨出来的。
冬天,是熏出来的。冬天,就是各种腊味与火的缠绵,电光石火,烟熏火燎。冬天,人们就猫冬。每天就猫在火炉边围炉夜话,围炉煮冬,一边熏腊鱼腊肉,腊味里蕴藏着冬天独特的味觉密码。草木烟火,天天烟熏火燎,烤得“滋滋”滴油,熏得黑不溜秋。母亲把熏肉切片,下锅翻炒,香气扑鼻而来。整个冬天,烟火味十足,日子幽香绵长。
辛苦忙碌了一年的村民们,到了冬天,终于闲了下来,慢了下来,开始了他们的猫冬生活。出个好日头,他们就相约似的,寻一处背风的墙根处,几个老人聚在一起晒太阳,拉家常。一生勤劳的妇女们,手闲不住,会在向阳的墙根下织毛衣,或纳千层底,做一家人走四方的平安鞋。有时,他们还会端着饭碗来到墙根处晒暖儿,人人碗里少不了几块油亮的腊鱼腊肉。他们用亲切温暖的方言说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喜事,说些相互宽心体己的话。他们的方言俚语带着乡村浓浓的烟火气息,让人感到亲切而温暖。
乡村的烟火气息,不仅是食物的香气,更是语言的土气。我的家乡千年古县,生生不息,那些熟悉亲切的方言俚语,是传承千年的情感纽带,连接着每一个村民的心,让他们感受到家的安定温暖。
烟火气的乡村,人们互相知根知底,家家鸡犬相闻,哪家厨房冒烟,就彼此知道吃了什么好菜。人们世代同姓而居,风雨与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家相约一起学手艺做生活,一起南下进厂打工,一起挤火车回家过年,相互扶持、互相帮助,共同度过平常烟火生活的喜怒哀乐。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让世代的人们找到了心灵温暖的归属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