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金昌日报》头条发《草木生清凉》7月31日

分类: 最新发表 |
草木生清凉
周桂芳
夏天入伏后,天热难耐,何处可消暑?清晨跑步,连风都是热的,像热浪袭来。只有跑到草木繁盛处,跑到花丛荡漾处,身心才顿感一阵清凉。
还是草木有凉意。那些高大的乔木,那些繁茂的草木,周身悄悄地散发阵阵凉意。凉意丝丝缕缕地从草木、植物的根部和叶片上悄悄渗出,沾上夜间的露水和晨间的雾水,每片叶子都散发着清幽凉意。
树之凉。树下自有凉意。夏天,高大的树木如盖似伞,撑出一片片树荫,为夏日带来丝丝清凉,真谓“夏天树荫正可人”。那些参天大树如一个个男人,仰首挺胸,它那伟岸的身躯,托起繁茂枝叶,如一把把绿色的巨伞撑在城乡大地上,挡住夏日火辣辣太阳热情的直射烘烤,留下一地绿荫,撑出一片清凉。树下浓荫密匝,凉意自生,树下正好避暑纳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人们真正体验了大树底下好乘凉。树荫之凉,遮阳清心,缓解烦热,放飞心情,怡然自得。你瞧,公园的林间浓密如盖的树冠下,人们或靠或站或坐,惬意地谈天说地。有的在树荫下对弈,消遣避暑;有的手抱吉他,自弹自唱,自娱自乐;有的打开手机,享受流行音乐和戏曲唱段的美妙,有一群老人正在拉着京胡,唱着大冶特色的楚剧……浓浓树荫,清凉惬意,绿荫清凉,泽被后世。
竹之凉。竹下有清风,乡下老屋后院有一小片竹林,绿意森森,清凉生风。望之满眼苍翠,听之竹涛阵阵,亲之凉风习习。乡间普通的老屋,在竹林的掩映下,倍觉青翠清凉舒适润泽。竹林凉风阵阵,丝丝透心凉,让人心情舒畅妥帖,安静自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依竹而居,幽静雅致,清风四溢;傍竹而活,养眼养身养心,既能纳凉消暑,又能修身养性。
竹之凉,天生清凉冰润。夏天,农村人更爱竹制品,家家都有几张竹床,竹席,竹椅等。老家有两张老竹床,那还是父亲生前请篾匠用竹子打制的。经过一家人几十载夏天日夜汗水浸润,表面早已包浆了,发红了,泛着光泽。竹床是乡村普通的老旧居家日用具,白天睡午觉,夜间院外乘凉的必备品。竹床上的每一根竹篾已经被汗水浸润得发红发亮,那是一家人夏天里与竹床肌肤相亲,背脊磨损,汗液清水浸润滋养,留在竹床上的包浆。儿时夏天,每天吃过晚饭,母亲喊我从院子里摇出一桶井水,仔细地把竹床擦拭干净。我们一家人睡的那两张红得油亮的竹床,被冰凉的井水擦洗后,感觉更加红亮油滑,沁凉冰润。夏夜,村里家家户户都会搬出家里的竹床到晒场上一一摆开来乘凉,远远地点上扎的稻草包熏蚊子,老人妇女每人手摇一把老蒲扇,给劳力汉子和孩子们摇风消暑。到后半夜,竹床的冰凉,沁人肌肤,如露水打湿了衣襟,清凉怡人。
棚之凉,是承欢膝下的天伦之凉。儿时夏天,老家院子里的葡萄架凉棚是我家的中心,我们一家人围坐在葡萄凉棚下或吃饭喝粥,或吃西瓜喝绿豆汤。那是父亲亲手栽种的葡萄,只为了让我们夏天能吃到葡萄,农家小院能有一地清凉。夏天的夜晚,我们一家人会搬出家中的木桌木椅和竹床,在葡萄凉棚下共进晚餐,共话桑麻,纳凉欢娱。那些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天仙配等民间神话故事我都是在葡萄架下听父母讲的。双抢农忙时,父亲会买回大西瓜犒赏我们的辛苦劳作之功。父亲会早早地把西瓜装在水桶里浸到水井下冰镇着,等我们一家人在葡萄架下乘凉时,父亲就把那冰凉的西瓜打捞上来,拿着刀,轻轻地,只听见“咔嚓”一声脆响,西瓜就裂开来,红红的瓜瓤透出阵阵清凉来。我们一家人围坐在葡萄架下,吃着清甜冰爽的西瓜,早把双抢的劳累、夏天的暑热忘记得干干净净。在葡萄架下,我们享受了人间家庭天伦至亲至爱至纯至真的清凉……
草木生清凉,人间有真情,草木至真至纯,自生清凉润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