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散文劳动之美/周桂芳

(2024-04-22 14:56:18)
分类: 生活感悟

散文 劳动之美/周桂芳

每天清晨,我出门跑步,一打开门,楼道地板湿漉漉的,地被拖的光洁如新,原来,保洁阿姨比我起的还早。

湖边马路上,停了一排出租车,等待早起乘车的孩子们,迎面开来的一辆2路车,车上挤满了早起上学的孩子们,公交车、出租车司机们比我起的更早。每天,我被窗外清脆的鸟叫声叫醒。小城,被一个个司机、清洁工、送奶工、早点店主一一叫醒,平凡普通如斯的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迎来小城美丽一天的开始。

我每天围着芳草萋萋的湖边跑步,像一只早起的春蚕恣意地啃食着绿油油的桑叶。春蚕到死丝方尽,小城滋养了我们,而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也要像春蚕一样服务奉献生养我们的小城。

我住在小城湖畔,每天围着湖丈量人生。我亲眼见证了湖边公园建设的历史,一个个劳动者们顶着严寒酷暑工作的场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公园因湖而亲民,因水而灵动,时如一平如镜,时如蛰伏长龙,酝酿着小城的希望和梦想。

湖是小城的眼睛,波光闪烁,是小城的灵魂,为光彩,人们带来了福祉。劳动者建设了湖边公园,劳动者创造美劳动者光荣,成千上万的劳动者,构成了这座城市亮丽底色,凸显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品质。

劳动之美我想起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那朴实无华的劳动者形象,画出了劳动之美,将中国农民秉性之美,农村生活艰辛到了极致。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在正是农村种瓜点豆,耕耘锄草,抢插早稻的农忙时节,农村到处呈出一派繁忙的劳动场景。

不由的想起儿时插秧的场景,农家儿女早当家,当年还不到六岁,母亲就带着我去田里学插秧。我个子矮小,光着脚一下到水田里,泥水顿时就漫到了我的大腿根上,吓的我尖叫了起来。母亲过来一把拉住了我说,不要怕,我就在边上带着你,插秧就像写字一样,弯腰点头,一下一棵,棵对棵,行对行,一排一排的,插到面前了,脚再往后退。还是唐代布袋和尚写得好“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写得多真实传神证明他肯定是插过田的,通过插秧时的劳动场景,表达出生命禅机,生活哲思

插秧,明明插的是秧苗,却也是插自己,把自己插进水田,插进天地之间,耕耘自己,耕种人生。

《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三岁孩童都会背的诗,写出了劳动的艰辛,悲悯中的伟大,伟大中的至美。只有真正种过田,插过秧,锄过禾的人,才能真正感知咸咸的汗水流过眼睛,忙得顾不上擦拭,任其滴落进脚下泥土里的辛劳。

一部《诗经》,是远古先人的劳动者之歌,传唱了千年。《诗经·魏风·伐檀》中,人们砍伐檀木,唱着劳动号子,写出了劳动之美的生动场景。《魏风·十亩之间》的采桑歌、《周颂·良耜》的收割谣、《周颂·丰年》的丰收歌、《小雅·无羊》的牧羊曲等《诗经》中,处处可见先人劳动身影,那质朴的文字里,呈现劳动之美劳作欢愉,生活情趣,还有蓬勃旺盛生命的激昂之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白居易《观刈麦》“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里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是大文豪们写的劳动之诗劳动之美,写得欢快愉悦写得情趣盎然写得淋漓尽致那炉火、紫烟、明月、歌曲、寒川,交融一体,呈现出天地之美,雄壮之美,朗阔之美。他们或许偶尔诗意劳动,或许是看过别人辛勤劳动,或许是把劳动当成一种欣赏的行为艺术吧。当读到杨万里的《插秧歌》:“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那雨中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弯腰低头在水田里忙着插秧的农民,就是你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雨水汗水早已打湿了衣裳,仍然忙碌在雨中,劳作在田地里,在生命的辛劳坚韧中……

鲁迅先生曾说:“伟大的成绩与辛苦劳动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能够创造出来的。”世界上最完美的东西,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

劳动创造幸福,平凡铸就伟大,劳动是最美丽的时代主旋律。

劳动,是一种光芒,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精神,温暖世界,照亮未来。

看,那些为生活打拼、为家庭幸福、为国家奋斗、为社会奉献的劳动者背影,就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