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黄鹂唱立夏/周桂芳
(2024-04-18 10:38:24)分类: 乡村乡愁 |
散文
“立夏不立夏,黄鹂来说话。”多么生动,多有意思,立夏是黄鹂唱来的。
“夏木阴阴可人处,黄鹂飞上碧枝头。”当黄鹂鸟呼朋引伴、成群结对开始放声歌唱的时候,就标志着百鸟齐集、立夏节的到来。
黄鹂,又叫黄莺,在古诗词里那可是明星般的美丽角色。王维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瞅瞅,多么像一水墨幅,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黄鹂像带来了丝丝夏日的凉意。杜甫是黄鹂的知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看看,这现场感极强,像身临其境,意境空灵悠远,令人神往;听听,“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黄鹂声声最关情,声声唱立夏。
黄鹂的诗还有很多,从悠远的古诗词里声声唱来了立夏。
立夏一般在每年阳历5月5日—7日,古人的《逸周书·时训解》里记载的最为生动活泼:“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蝼蝈鸣”就是蛤蟆、青蛙之类,立夏之日开始鸣叫。“蚯蚓出”,蚯蚓又曲蟮、地龙等,农村小孩大多都认识它,爱好钓鱼的人常用它作鱼饵,蚯蚓通过挖穴松土、分解有机物,对土壤改良十分有益,它是农民松土的好帮手。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虫部·蚯蚓》讲,“今处处平泽膏壤地中有之,孟夏始出,仲冬蛰结。雨则先出,晴则夜鸣”“其鸣长吟,故曰歌女”。原来蚯蚓叫歌女,还会唱歌呢,是一位长吟歌女,它是不是想跟着黄鹂一起唱来立夏吧。“王瓜生”,王瓜一名土瓜,葫芦科多年生攀援草本,叶互生,多毛茸,夏季开花,瓣缘细裂成丝状,果椭圆,熟时呈红色。王瓜,乃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一种古老的“瓜”。
立夏,是播种的节令。立夏,是主要粮食作物播种的“命令型”节令!《诗经·周颂·噫嘻》所云:“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四民月令·四月》里记载详细而生动:“四月立夏节后,蚕大食,可种生姜。”“立夏不种,芒种急种”“立夏种杂田”“立夏乱分子”,“立夏种半田”。“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禾——谓之上时——及大、小豆、胡麻。”“立夏高山糜,小满顶破皮”等等。这一句句,一串串的俗语,都是农耕社会先民的智慧结晶。
立夏,是雨量充沛的时节,立夏前后,天必下雨,农民盼雨,庄稼需要及时雨。“立夏小满,河满缸满”“立夏前后有好雨,好比秀才中了举”。“立夏无雨,碓头无米”“立夏无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立夏,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
立夏,是养生的时机。立夏后,阳气生发,天气越来越热,出汗多,人喜欢扇风贪凉。“朱夏振炎气,溽暑扇温风”,夏日天长燠热,劳动强度加大,更需要注重休养,养阳气。《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亦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之应养长之道也。”如何“养长”?“无厌于日”,早出晚归,勤于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着太阳,顺应自然养生,而不能早上不起,深夜不睡,黑白颠倒。夏天,每天出大力、流大汗的庄稼人,更要歇晌,休息好。“立夏立夏,晌午躺下”。利用午饭后个把小时,“躺平”午休,酣睡来补充体力,以避苦夏。
“立夏日,吃补食”。立夏吃什么呢?“立夏蛋酒”。“立夏吃了蛋,磨石鼓都踩烂”。记得儿时,母亲会做蛋酒给我们吃。立夏,还有三三鲜。“立夏节,三三鲜——地上三鲜:蚕豆、象笋、黄瓜;树上三鲜:樱桃、梅子、松花;水里三鲜:海狮、河豚、鲥鱼”,个个滋味足,鲜美的很。劳动者干活累了,能品尝这三三鲜,嘴巴尝了鲜,过了嘴瘾,疲乏顿解,内心知足,幸福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立夏看夏”。《尔雅·释诂》:“夏,大也。”夏,就是壮大的意思。农村庄稼人从立夏时的墒情、播种、下雨、刮风等情形,即可大致预判整个夏季庄稼的长势如何,预估整个秋天的收成和当年的年景。
立夏,大地日渐丰满,天地万物繁盛生长,是庄稼播种长养的好时节。
立夏,犹如人之青年,正值青春好年华,正是人生耕耘奋斗成长丰盈壮大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