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苦夏生甜/周桂芳

(2023-06-26 16:14:16)
分类: 乡村乡愁

散文 夏生甜/周桂芳

炎炎夏日,烈阳烘烤,酷热难熬。夏天,偏又遇上农村农忙“双抢”,抢收抢种,辛勤劳动,挥汗如雨,汗流浃背,农村人把这夏天叫做“苦夏”。

  夏天很苦,那就给它加点糖。难熬的“苦夏”,那就给我们的味蕾加点甜。

  夏天万物繁盛,瓜果飘香。虽是“苦夏”,大自然却生出了很多甜品,让苦夏生出点点甜。  

最甜的,要数西瓜的甜。儿时,只有夏天农忙“双抢”时,才可以吃到甜甜的大西瓜,那是父亲对我们“双抢”辛勤劳动的奖赏。夏天,农忙双抢”时,父亲下班回家,总会在自行车后座蛇皮袋里装两个沙瓤的大西瓜,好好犒赏我们在家“双抢”辛苦劳作之功。父亲一回家,就把西瓜装在水桶里浸到几米深的水井下冰镇着。晚饭后,我们一家人搬出竹床,在小院葡萄架下乘凉时,父亲就把那冰镇好的大西瓜打捞上来。父亲拿着刀,轻轻地一挨,只听见“咔嚓’一声脆响,西瓜就炸裂开来,红红的瓜瓤透出阵阵清凉来,甜蜜的气息弥漫了整个院子。真正是“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我们一家人围坐在葡萄架下,吃着清甜冰爽的西瓜,早把双抢的劳累、夏天的暑热忘记得干干净净。红红的西瓜清甜可口,瓤沙沙的,清甜甜的、凉滋滋的,下口即沙,入口即化,如蜜糖入口入胃入心,真的是香甜爽口又解暑解乏。我和哥哥抢着吃西瓜,就像铲土机和挖掘机一样,风卷残云,狼吞虎咽,那叫一个过瘾畅快。

西红柿的甜。夏天,母亲种的菜园,繁盛葱郁,蔬菜瓜果满园。盛夏时,来一盘酸酸甜甜的糖拌西红柿消暑,最是惬意。儿时,母亲种的西红柿,黄橙橙的,小灯笼,圆滚滚的,黄绿相间,水多汁甜,一口咬下去,有沙沙甜甜的口感,特别适合糖拌。母亲把西红柿切成满满的瓣,盛在父亲奖的白色搪瓷缸里,上面撒上一把白砂糖,再翻抖几下,就可以隆重上桌开饭了。那时白糖还很金贵,是夏天难得的消暑品,平时是不能随便吃的,母亲用完就盖紧藏了起来,生怕我们偷嘴儿。平时餐桌上,都是清一色的菜豆、茄子、黄瓜等,这白瓷盘盛放的黄橙橙的凉拌西红柿,就像是清供一般,令人赏心悦目,色香味俱全,能不赶快大快朵颐,连盘底那剩下的西红柿甜汁儿都要喝得干干净净。

桃李杏的甜。夏天,母亲打电话我说,院子里的李子全蓄红了,人老了牙怕酸了不敢吃,你早点回家来摘去吃啊。母亲的话,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儿时的夏天。儿时,家里的小院里种了几棵李子,老屋池塘边和田坑下还种了几棵桃子和杏子。一到夏天,桃子李子杏子都接二连三地成熟了,青的,黄的,红的,都藏匿在繁盛的枝叶间。那些低矮树枝上显眼的桃子、李子、杏子早已经被我盯上了,还来不及等它们蓄红熟透,早就被我吃到了肚子里。只有那些高枝上树叉间绿叶缝里没有被我发现的果子,才能像宝藏一样,藏到了最后,红到熟透了。那些零星的被骄阳的长期炙烤,晒熟了,长熟了,都红透了的果子,味道特别的甜,肉厚多汁,酥烂即融。我在一斗四升的水田里插完最后的秧,正累得腰酸背痛时,不自觉地来到塘边桃李树下躲荫纳凉。习惯性地用眼睛四处打量,左看看,右瞧瞧,终于在密叶间意外发现了几枚红果子。我马上跑回家,拿来锄头一一勾挂下来,迫不急待地捡起,随手就在身上衣服间来回擦拭两下,丢进嘴里,一口咬下去,立即被甜蜜的味道融化了。原来,夏天的桃李杏,就是夏天藏匿在绿叶间的小秘密,是夏天甜蜜的小彩蛋。

葡萄的甜。夏天的葡萄,甜蜜溢满心扉。儿时,小院里的葡萄在架子上搭起了绿色的帐篷。我从一片片绿油油的叶片间一粒粒绿豆大小的青色的籽儿,一直望到葡萄慢慢变大,长到像本地李子一般大小,颜色也从青绿色变成紫红色、紫色、紫黑色,那真是夏天漫长的等待啊!院前就是绿油油的稻田,青蛙在田野里呱呱地歌唱,萤火虫提着灯笼四处飞舞,满天的繁星在深邃的天幕上一闪一闪。我们一家人晚饭后,就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边乘凉边吃葡萄。母亲还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织女今晚要会面了,你们树起耳朵在葡萄架下听听,没准还能听到他们说的悄悄话。”边乘凉边听故事,边吃葡萄,那真是惬意美事。那一颗颗葡萄圆润如玉,甜蜜如糖,汁多肉美,酸酸甜甜的,一口一个,直往喉咙里溜,那是夏天最甜蜜幸福的味道。三国曹丕“葡萄赋”里记述了葡萄的美味“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论葡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狷,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糵,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可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耶?他方之果,宁有匹者?”说尽了葡萄的甜与美……

苦夏,想起苦口良药,想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想起风雨过后见彩虹。苦夏,想起夏天的甜,苦中生甜,苦甜平衡,自然和谐,这是我们对美好甜蜜生活的期盼。

,苦中生甜。大自然在苦中生甜,就这是大自然蕴含的生命的哲理,是自然之道,也是道法自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