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27读书笔记——《恶意》

(2009-11-27 17:08:20)
标签:

读书笔记

恶意

东野圭吾

文化

分类: think&read

昨天上午被收党费,九十二块八毛,搜遍全身,终于找出九十三块,不用找了…

 

今天上午突发灵感,现在的钱包里除了一张假的百元钞,没有其他能流通的currency,万一卓越送书来了岂不是很尴尬?于是骑上scooter跑到宿舍区的ATM取了五百块。

 

回到办公室不出十分钟,卓越送书的小伙子出现在门口。

 

三本书:显克维支《你往何处去》,阿加莎克里斯蒂《葬礼之后》,再就是东野圭吾的《恶意》

 

英语中有一个词 window shopping, 就是逛商店;不知道有没有另一个类似的 net shopping,网购,或者说逛网店。平时在网上消磨了大量时间(自我批评,今后要控制,时间宝贵,浪费有罪),很多时候就中了商家的招儿。

比如这本《恶意》,内容介绍写的如此精彩:《恶意》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作家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

某媒体评论:惊世骇俗的作案动机,让人根本不敢转身。

 

明明知道这些文字夸张的成分居多,还是下了订单。

 

用了三个多小时,二百六十多页,十七万多字的小说翻完了,还不错,满分5分的话,3.8分,推荐不忙的时候找来翻翻。

 

“….. 至于山冈那个孩子,我问他为何要对前野施暴,他回答说因为看他不爽。我问为何看他不爽,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句话或许是作者写作这篇小说的起因。人性固有的黑暗,这个黑暗造成的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扭曲了人性,影响了成人心理和生活。

 

小说的结构比较巧妙。关于一个事件,不在场的人有可能知道真相么?不同的叙述者,或者给出截然不同的描述。这篇小说不同的章节,以不同的叙述者就同一个事件发表意见看法,给出线索让读者揣摩,最后一章以加贺警官的角度推测罪犯的动机。

但是仔细分析加贺的推论也有漏洞,比如他判断录像是伪造的,因为七年前院子里有两个樱花树,而片子中只有一个树影。有没有可能因为角度关系,月亮和两棵树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即使两棵树也是一个重合的影子;另外一个关键的证据,疑犯中指的厚茧,警官推测是抄小说抄出来的,这个更夸张,疑犯有段时间打字机坏了,或者最近在练字,行不?

但是在小说中,警官恰恰是根据这两个推断作出了疑犯动机的最终结论。

 

那么真相是什么?就这个小说来说,真相早在写作之前已经在作者东野圭吾的心里了,也就是最后加贺警官说的那段话。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就没这么简单了,远的像肯尼迪遇刺、梦露之死,近的比如三鹿奶粉,武汉大学解聘重病教授,真相怎样,无人能知。

 

小说里有些句子给人印象深刻:

痛苦的时候要假装快乐是很困难,但快乐的时候要假装痛苦确好办。

犯罪的潜在因素往往是女人。

一问到男女关系,就算口风一向很紧的人,也往往会出乎意料的积极提供线索。

处理交通事故的警察都知道,几乎所有撞死人的驾驶员一开始都会说是行人的错。

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是女人,我总是读不出她们的真正的想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