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文人“自我标榜”的看法

(2007-06-21 11:48:10)
分类: It is my life
 

    昨天晚上听了一场题为“东亚文化交流圈中自我与他者的互动”的学术报告,主讲人为台湾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黄俊杰先生。他认为中国当前的和平崛起应该以中华文化圈为基础,也就是包括中国大陆、台湾、港澳、日韩、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人的集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来谋求包括欧盟、美国等其他国家民族的理解和支持。

 

    为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实现中华文化圈的和谐发展。黄先生分文化、政治,自我、他者等几个维度讨论彼此间的张力,即互动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文化自我与政治他者、政治自我与文化他者、文化自我与文化他者等两两相对的矛盾冲突,最后着落到一点,中国大陆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的和谐是关键。其观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黄先生国学功底深厚,又有在美国、日本访学多年的背景,讲演中涉及儒学、佛学、日本文学、英美文学,先秦散文、四大名著、日本典籍、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原文信手拈来,用得恰到好处,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令人钦佩。他在讲演中多次劝导学生们做人、做学问要有大气魄,大的眼界,这一点对我也很有启发。

 

    听完讲座回家的路上,同去的一位同事对这场讲座却颇不屑一顾。因为讲座开始之前某院长对黄先生不吝惜的奉献了大量溢美之词,甚至说当前华人世界只有两位世界级的国学大家一是杜维明,另一个就是黄俊杰。黄先生在讲演中也多次提到他在美国、欧洲、日本以及台湾的访学经历和研究项目,所以让这位同事很反感,觉得黄先生一直在标榜自己,有失大家风范。

 

    “自我宣传”或“自我标榜”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在学术界并不鲜见。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看:第一,适度的自我介绍时有利且必须的。在听讲演之前对讲演人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曾取得的成果有一个大概了解有益无害。权威有一定的吸引力,在海报上标明学历、职称、任职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听众;另一方面,宣传必须符合事实,不可夸大。比如只在欧洲某学校做过讲座就宣称在欧洲各知名学府巡回讲演就不合适。以昨晚为例,黄教授的学术水准无可指摘,但将黄先生与杜维明先生并称为国学大师,这就有待商榷。另外就是对与听众来说,毕竟是去听讲座的,还是要关注内容。因为几条介绍就对演讲者有了看法,气呼呼地听,气呼呼地走,似乎还欠些涵养风度:)

 

    在此声明题目中“自我标榜”的讨论绝非针对昨天的讲演,只是由同事的观点引发的思考。我对与黄俊杰教授的学识修养相当钦佩,因为他的启发,决心今后在专业之外要加强自身的国学修养,把论语、孟子、三国、红楼等经典再找来读读,中国的发展需要文化基础,个人的发展同样需要国学文化的积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