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瞻园是明代开国元勋徐达的私家花园,历经600多年,现在的面积还不到当时的十分之三。

去年以来,白下区政府拆迁,归还给瞻园部分面积,因此复建了明清时期的许多著名景点。

新建的北瞻园占地面积近一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3400平方米。

跌宕起伏、蜿蜒曲折的连廊将原有瞻园及复建瞻园自然衔接、不留痕迹,融合得恰到好处。

北瞻园以碧荷池为中心组织周边的园林建筑和山石、植物。这里视野开阔、清澈通透,形成了疏朗的空间格局。

这组衙署厢房是当年江宁布政使衙署的宾客住房及属官居住及办公的地点。

清朝时,瞻园成为江宁布政使署,绵延长达整个清王朝近300年的恢弘历史。

在此期间,清政府先后任命了137任布政使,他们当中又产生出50多位巡抚,20多位总督、尚书,4位钦差大臣,2位军机大臣和4位大学士,著名的就有林则徐、琦善、叶名琛、托庸、姚成烈、梁国治等,他们都对瞻园倾注了无限的爱,曾多次维修,并营造了许多新的景区。

太平天国失败后,江宁布政使李宗羲重修藩台衙署及瞻园历时两年而竣工,在其所立《江宁布政使署重建记》碑中提到:修好后的瞻园“外设华表,周以缭墙,表里完固,观瞻肃然”。

这是瞻园名石雪浪石,石上“雪浪石”三字相传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手书。

这块石头古朴典雅,整体造型宛如一团击在石头上的浪花,又似在阳光下渐渐融化的雪团。

这是瞻园复建的江宁布政官舍景徐堂。

这是甘棠楼。“甘棠”语出《诗经》:“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后人常以“甘棠”赞颂地方官吏之有惠政于民也。在清代文人咏瞻园诗中多以“甘棠”喻布政使及其惠政。

这是素心斋,园内遍植红枫。

清代才子纪晓岚认为:“心如古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问,利害亦不计,此素心者也。”

包拯也有“法立奸胥畏,官清凭素心”的诗句。意思是做人要宠辱不惊;为官需清正廉洁。

在此任职的布政使也常常是以“素心”自律的。

这是瞻园的旧景之一——环碧山房。建筑坐西面东,屋前为绿波荡漾的碧荷池,周围古树苍翠,楼台倒影,山池之美,犹如图画。

环碧山房前、后檐的卷棚顶和大面积的平台设计,取自清代宫廷画家袁江的《瞻园图》。平台以方砖甃地,绕以低矮石栏杆,是赏月观水的上佳之地。
逐月楼为登高观景的两层五开间歇山式建筑。这里处于园林的正北端,为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瞻园十咏》所咏之北楼,当年袁枚曾写下“北斗挂高楼,江山一望收。白云檐外宿,清露槛前流”的诗句。它也是新园中体量最大的一座建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