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园的古建筑群是瞻园的点睛之笔,也是其江南园林的一大特点。对面的静妙堂为南北两面均临水池的鸳鸯厅,古色古香,典雅精美。明代时名为“止鉴堂”,为徐达晚年消闲处。清乾隆年间,此厅改为“绿野堂”,袁枚有诗云:“暂领中山府,权开绿野堂。风花争舞蹈,竹木尽轩昂。”清江宁布政使李宗羲重修瞻园后,将此厅改名为“静妙堂”,取其“静坐观众妙,得此壮胜迹”之意。置身静妙堂或依栏而座,但见南假山花木葱笼,瀑布飞泻;池水碧波粼粼,红鱼遨游。此为瞻园观景绝佳之处。

一览阁为二层楼阁,是瞻园的最高建筑。登临楼阁,俯瞰园中景致,湖光山色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何宾笙曾赞叹道:“远笼钟阜近吞江,一览楼中景入窗。此是秣陵名胜地,许多王气酒能降。”袁枚也盛赞一览阁“妙绝瞻园景,平章颇费心。一楼春雨足,三寸落花深。”
观鱼亭,它贴水面而建,清幽典雅,飞檐翘角,古色古香。
翼然亭位于瞻园草坪之北,为园中旧构,今按史料记载复建。翼然亭的亭角起翘,恰似燕雀幽然自得展翅而飞。袁枚有诗云:“山顶翼然亭,登临见杳冥。炊烟离瓦白,高树出墙青。海镜明初日,江灯落远星。台城千万雉,拱列似围屏。”登亭眺望,园内景致尽收眼底,成为东瞻园最佳观赏点。

瞻园东长廊贴壁处,建一长达百米的碑廊。碑廊中有古碑数通,为当年江宁布政使记述的瞻园历史沿革及历次维修情况;新碑为现代书法家亲书的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瞻园的诗词歌赋,碑文以行、草、隶、楷、篆等字体书写,书体风格迥异,诗文意蕴隽咏,增添了古园林的典雅氛围和文化内涵。

回廊是瞻园最有特色的建筑,她横贯瞻园南北,蜿蜒曲折,欲断又连;曲径通幽,似塞又通。回廊中的叠落廊忽上忽下,起伏迭宕,一步一景,美不胜收。古人有诗云:“迎銮重起阁,避雨更添廊”,它们与点缀其间的楼台亭阁组成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成为瞻园一大景观之一。
因夕阳西下时最后一抹阳光落在亭上,此亭因而得名延晖亭,其匾额为沙曼翁老人题写。
这是古碑廊,里面有清代著名宫廷画家袁江所绘的《瞻园图》碑刻和一通清代《重修瞻园记事碑》。
岁寒亭为瞻园最大的、建筑最为精巧的亭台,亭前遍植松、竹、梅岁寒三友,此亭由此得名,其中又以亭前的梅花坞景致更胜一筹。自明代起瞻园就开始植梅,大清鼎革,瞻园更以梅花取胜。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就描绘了瞻园种植几百株梅花的盛景。清代诗人袁枚也写下了吟诵梅花坞的佳作:“环植寒梅处,横斜画阁东。一轮明月照,满树白云空。春到孤亭上,香闻大雪中。要他花掩映,新置石屏风。”岁寒亭边树木葱笼,环境优雅,充满了浓郁的山林气氛。
籁爽风清堂为瞻园最大的厅堂,门前楹联上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的书法“每看孤云招野鹤,频携樽酒对名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