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昨天晚上,青歌赛终于告一段落。人们议论最多的,或者说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最关注的还是余秋雨和徐沛东两位评委的点评。特别是余秋雨的点评,得到了更多人的首肯。今天看到余秋雨的博客中说,他准备告别以后的青歌赛,不再给青歌赛当评委了。猛一听说,心中还是有很多不舍。
平心而论,余秋雨的点评是很精彩的。里面有些问题我能脱口而出,有些问题我着实回答不上来。通过他的侃侃而谈,极其生动地娓娓道来,既增长了知识,又是一种文学的享受。余先生知识渊博,见识广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论什么问题对他来说都是驾轻就熟,他的点评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很是奇特,让人见识了什么是真正顶极的文人。几乎每个问题他都不是一带而过,都要尽量展开来进行解析,因此看他点评绝不亚于听他讲课,感到受益匪浅。
应该说现场绝大多数问题属于常识性的问题,比如文学类、文艺类等。然而年轻选手们总体回答上来的概率并不很高。按理说,现在的年轻人受教育的途径很多,可供学习的方式也很多,选择学习的余地非常之大,为什么知识面如此狭窄?是由于紧张,由于浮躁,还是由于急功近利?有些回答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比如把司母戊大方鼎说成是清代的;把马可·波罗说成是德国人,战国时到我国游历;把清明节说成是9月;把《二十四史》作者说成是孔子等等。上一届的青歌赛上,还有选手回答说,明孝陵在上海,是顾炎武的陵墓,这都哪儿跟哪儿啊?!简直就是“关公战秦琼”。
无论是歌唱演员,还是影视演员,在专业知识必备的同时,也应该具有起码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否则也不会在青歌赛上专门设置文化题目来考选手。一些原生态演员来自偏僻和封闭地区还情有可原,他们毕竟见不多识不广,而其他地区选送来的参赛选手文化知识也如此匮乏就令人费解了。我想,如果想从事演员这个职业,还是要在文化学习上多下一点功夫,至少别再出现南辕北辙、令人难堪的答题,否则会在全国观众面前贻笑大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