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经常应酬的原因,经常会茶饭不思,想起山珍海味都没了欲望,唯独想吃些清粥小菜。特别是早晨,一碗清粥,慢慢悠悠地喝,清粥配小菜,酸豆角、小泡菜都是不错的选择。盛夏酷暑时,端上解暑的绿豆粥,冰冰的,粘粘的,泛着淡淡的绿色,浓浓的米香直冲心脾。一碗下肚,暑气全无,舒服极了。三九严寒时,一碗驱严寒,两碗壮精神,窗外即便是大雪纷飞,自己也依然会觉得热气盈怀浑身舒坦。
粥,是一种最为平民化的食物,是一种平凡普通的食物。很多人都说:一个人年轻时不会喝清粥,他只喜爱糖醋和麻辣,那时候他目光远大,以为他能心想事成战胜一切;一个人当红时不会喝清粥,他只喜爱红烧和煎炸,那时候他目空一切,以为他能主宰世界无所不能。一个人只有到了晚年,他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生之后,他才会慢慢爱上这一碗清粥,一碗清粥让他品尝到人生的滋味。
“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近日看书看见了这句《煮粥》中的诗句,突然觉得说得真是好,倒出了喝粥时的感受,一位喜欢喝粥人的内心感慨。而这不只是指喝粥,其实生活也不过如此。正映证了那句老话“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平淡淡的生活并不代表生活的无趣和乏味,正是在这平平淡淡中蕴含着许多的生活的喜怒哀乐,生活的哲理,生命的真谛。
看看粥是怎么做出来的?“使米水融合,柔腻合一,方谓之粥”就是将一些原料:米、菜、豆等等,一起放到水里去,然后用火慢慢熬,直至煮熟,再放点糖、醋、盐等佐料就成了。煮的过程要注意火候,如果火候未到,有些原料就会夹生;如果火候过了,所有的原料就会煮烂,分不清哪个是哪个。但这个火候是很难掌握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将原料煮烂了,然后就一起喝下去。这时,不是去分辨这碗粥到底是用什么做出来的时候,而是应该去细细品味这粥的味道如何,酸、甜、苦、辣、咸......
人生就像一锅粥,熬啊熬,因了心境和手艺的不同,就有人熬出几许苦衷几许无奈,也有人熬出几许苍凉几许感慨,还有人熬出几许清香几许逍遥,更有人熬出几许辉煌几许得意。人的一生,就好比是一个煮粥的过程.所遇到的人、所经历的事、所见到的物,就是煮粥的原料,各种情感就是煮粥的佐料,煮粥用的水就是人一生所经历的岁月。每个人煮粥的方法都是大同小异,因为人生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同的是这煮粥的过程。有的人所用的原料多,而且丰富,佐料搭配也很合理,旁观者虽然不能品尝,只要看一看、闻一闻,就知道这粥一定很好喝;也有的人,用料不多,也不丰富,也没什么佐料,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熬成了一锅粥,味道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但,不管是好喝还是难喝,真正知道味道的,只有自己,别人顶多也就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仅此而已。
和我相似年龄的好多人,也包括我,不知道是因为还年轻还是别的原因总是在抱怨生活得无聊,缺乏新鲜感。其后果就是厌烦现状,内心挣扎,梦想变化,有的人想着回归校园生活,去进行在加工;有的人希望通过出国充实来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则开始寻思着怎样能再找另一个新工作。总之是对自己的现状极其的不满意,寻求新的刺激。也许有的时候这样是好事,毕竟年轻是我们的最大资本,趁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去尽多的体验、感受、经历、磨炼。但是真正的静下心来去做一件事,去做好一件事,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也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在看似年复一年的重复中其实也会有不小的收获,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一种阅历沉淀,是对自己耐力的磨练。粥需用心熬,事需用心做,熬粥做事大体相仿,但是有时只知品粥的火候,但却忘记了做事也应该有度。其实从潜移默化中我们同样会受益匪浅。这并不是主张固守陈规,只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方式,当我们成熟了也许可以继续在此件事情继续深造下去,也或是去另辟蹊径,去从事一项我们完全不知道的东西,领略前所未见的风景。但是那时的我们将会有明确的目标和信念(我觉得),最起码不会像现在这样盲动。
人生如粥!要想把这锅粥做的香漂万里,让别人羡慕,最重要是得有好的原料,有道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所以,选材特别重要。而佐料,可以任意添加,随意调节。人生如粥!现在的我们,也只能是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还不能亲自品尝,因为那要等到煮开的那一刻。当那一刻来临时,无论这粥的味道如何,是酸、是苦、是甜,我们都要笑着说:很好,真希望能再煮一锅粥!何谓得?何谓失?庖凤烹龙,放箸时口中与盐无异,包容而中庸,至最后,不浓不淡如同在碗茗炉烟间的这一碗清粥……饥肠辘辘,食粥意味着生存,锦衣玉食,食粥意味着调养,粥里看人生,人生如粥,淡而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