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真的存在那种不需要说话就能让对方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说什么的两个人吗?
科学家说,默契是一种感应,是两个生命互相撞击时闪烁出的瑰丽火花,是自然界中最神奇、最美妙的现象。心理学家说,默契是内心深处一种最好的约定,不必用言语传递就能够表达心迹,不需要用心来指引也能够相互会意。诗人说,默契本身是一种美丽,自然的默契展示了形式美的无穷无尽,夫妻的默契昭示了人性美的无比绚丽,而朋友的默契却是人类最美好情感的一个延伸。挚友则说,默契是一种极大的快乐,真正的默契蕴涵着真正的伟大,特别的默契能产生特别愉快的感觉。
我是喜欢研究军师或谋士的,得道的明主与他的左右良将均配合得非常默契,也许是觉得两个人相处的久了真的会形成一种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可能对方会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可谓就是心有灵犀吧!研究人与人的交往,夫与妻之间、父与子之间,兄弟姊妹、乃至要好朋友之间,尽管他们的关系定位不一样,但从他们的长期生活和交往中可以看出,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和谐正是人们产生默契的一个前提和关键。如父母与子女,兄弟姊妹,他们之间是以其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相处本来就有其必然性;而情人或夫妻,他们之间则有其种种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的东西维系,使他们缠绕在一起,交织在一起,产生了情与性的双重和谐;而要好朋友,往往是由于有共同兴趣,共同爱好,或共同的价值观,由互相欣赏,产生互相慰藉,由互相慰藉,感到彼此和谐。这才有了继续交往的内在要求。如果说和谐是交往中的好中之好,那么默契更是人生中的珍中之珍。特别是好友之间,虽然和谐不是永恒的,但只要共同追求和谐,就能够产生默契。也正因为和谐不是永久的,所以一起创造和谐,达到默契,由此长期的拥有和谐与默契,更是朋友们交往中一种莫大的快乐感觉。
事业上有默契,军事上有默契,家庭中更是有默契。默契,一定是要有一定的经历,而且是两个人的共同经历作为基础的。“当我在想你的时候,你的电话或短息就来了”,或看过同一本书,所以知道它在哪个章节里面,看过同一场流星雨,所以知道它有多么壮观,这是陌生的,第一次相认识的人或者会有的默契,但是我认为这用另一个词来命名更为准确,叫做“相似的感动”,相似的感动是发生在两个有缘人身上的,这可能跟感情有关可能无关,这里存在的只是或然性。而建立在两个人的感情故事上的默契,它不同于偷偷摸摸,故意隐瞒,它光明正大,但是别人无法加入。这两人自成天地,一个眼神都似乎传递着满页的诗篇。美好,但不甜腻。
有人说,相悦相爱的人之间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和谐与默契。我觉得异性之间,尤其相恋者之间的和谐与默契,确有其特殊性。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证明,恋人之间相悦相爱的程度的确能决定和谐的程度。我想,两个生物,两个性别,两种个性,两种经历,绝不是只靠一个有幸的缘分,一点共同的兴趣就能达到永久的和谐与默契的。即便是恋人、是夫妻,那份美妙的情感,那份和谐与默契,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而好友间就更需要为和谐与默契的维系而付出极大努力。在生活中卿卿我我的甜蜜情人和相互依恋的美满夫妻,他们的默契,也绝不是与生而来和一成不变的。所有的默契都需要有双方的主动适应与磨合,需要共同的精心培育和习惯养成。
如果把交往中的最大默契理解为心照不宣的话,那么真正达到心照不宣,就需要靠双方都付出更大的心血。因此,要想作别人的知己,就必须经常地告诫自己,要坚信自己的认同,坚信伟大的情谊。要相信只要有共同的心灵感应,有相互间的理解与宽容,有经常的切磋、沟通与磨砺,那份默契就像“知时节”的“好雨”一样,总会自然而然的“当春乃发生”,及时的注入美好的心田,取得最佳的快乐效应。
默契的前提是和谐,和谐的前提是理解,和谐与默契的实现都要靠悟性,都要靠心灵的吻接。知心朋友若没有相互的理解,就没有最好的沟通,若没有很高的悟性和必要的付出,也就感受不到那种特有的和谐与默契。默契就是不说很多的话,我却知道你的所有想法。默契就是深深的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默契就是彼此的包容和一体,默契就是一种无言的约定和一向延续终生的承诺。默契无钉无铁,但坚硬无比。默契无胶无漆却针插不进水泼不进。默契是朴素的,默契是千篇一律的,默契不是喧哗,默契又无往不胜。
默契是种感应,是心绪和意念无约的投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