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风候|立秋】

标签:
二十四节气立秋颐和园摄影美图美文 |
分类: 颐和风候 |
立秋便是夏尽头。凉爽最终还是伴随着秋风来临,又走过了一季。夏天的多姿多彩,在这一季的秋将慢慢沉淀出它金黄色的样子。
立秋有三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立秋之日,凉风至。经过一个盛夏的大雨,暑气正在逐渐消散;二候,白露降。立秋之后早晚温差渐大,夜间湿气接近地面,在清晨形成白雾,虽未凝结成露,却已有秋天的凉意;三候,寒蝉鸣。与夏至第二候"蝉始鸣"相呼应。在秋天出生的蝉称为寒蝉,最后一批秋蝉爬上树梢开始孤独的鸣叫。
谐趣园内,洗秋亭。
季节在时光轮回中周而复始,生命在四季更迭中永不停息。
“立秋”两个简简单单的字,常常用一阵秋风,一场秋雨便区隔开了气候的凉热,引导着人们顺应节律的处世和生活。今日一场甘霖普降,更是古人千百年来对时光精雕细琢的最好背书。
谐趣园内。
由澄爽斋看知春亭与洗秋亭。
水木自亲(探海神灯灯架)。
德和园大戏楼。
四大部洲。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秋天的凉爽,只有经历了酷暑才能知道;秋天的澄明,只有经历过闷热才能体会。立秋打开了秋天的大门,也带来全新的生命体验,秋夜明,秋风白,碧水秋素,秋明空旷。
知春桥旁。
夏日渐尾,秋老虎下的气温却毫不示弱。
立秋,意味着暑热大势已去,秋日自不当远,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即将到来。
西堤畔。
人们常说:七月八月看巧云。立秋后,天上云彩果真开始变得疏散而自如,再不像夏天时的浓云成块。
佛香阁。
耕织图外。
西堤镜桥、佛香阁。
昆明湖畔,深翻。
植物一般在春末和秋初两季根系生长最旺盛(这也算是我多年的种植经验了),此时深翻不仅能改善土壤环境,同时即使根系受损也能很快自愈。
湖畔码头。
耕织图,玉河斋。
邀月门。
豳风桥。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西堤畔。
最后一批知了蜕下蝉蜕,秋天已然悄悄降临。
耕织图,秋菊。
热浪未消,秋风以至。
立秋的夏天,一半是夏天,一半是秋天。
此时,荷塘内依旧一片浓绿,耳畔蛙鼓脆亮,最后一批寒蝉悄悄从土中爬出,将凄切化作蝉蜕,萦绕在八月的古树下。绵绵秋雨中,数朵淡菊朦胧开放,静静等待,秋风中的第一片落叶。
今日,立秋。
立秋既是季节的站台,也是人生的分水岭。当我们收起了年少轻狂,收起了青春躁动,经历了上下求索,学会了藏起尖锐,学会了温润包容,终将俯首拾得,满地金黄。
下篇,处暑。
关于《颐和风候》
见微知著,观候知节,是先人安身立命、处世生活的参照,也是他们千百年生活实践中对时光的精雕细琢。《颐和风候》正是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为纲,以影像白描的笔法,串联起了颐和园在岁时节序中的光阴之美、幽趣之美、人文之美。
这个系列的作品,跨越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照片素材逾万幅,既有常见的建筑风光和园林小品,亦有大量人文。我希望透过自己的镜头带给读者最直接、最温柔的感触,重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记忆,赏读中国园林之美、传统文化之雅,唤醒世人沉睡太久的那颗温柔的心,感知节气变迁中的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