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自我——书法第七课随感作者:春节
(2021-02-25 19:44:56)
标签:
教育历史文化 |
分类: 书法 |
今日技法课精彩绝伦,据说老师备了两个半小时,真是下足了功夫呀!这就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实战开始,老师让我用四个田字格写一个大字,还标出了字的藏锋、行笔以及收笔的路线图。我心想加文老师多体贴多仁慈,于是照着屏幕上的字轻松的写完了四个字,暗自分析:提按分明,笔画质量较高,结体也算不错……窃喜之时,只见老师拿出一把刀,在纸上切割了起来,我疑惑地看着,真不知道他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四个大字被切下放置一旁,留下四个横向的小格子,我看看纸,又抬头望望老师,更是不解其意。老师得意地说:“看,正好写四个字”。我还没回过神来,只听“啪”的一声电脑屏幕关掉了,随之而来的是布置的任务:“把刚才的四个字再写一遍。”什么?盲写?真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容不得我想那么多,不然刚刚写的四个字就忘到九霄云外去啦。心里念叨着:刚才的四个字分别是“主、官、之、文”。Oh,my God笔画?位置?结体?噢,天呐!这真像是脑筋急转弯,这老师怎么不按常理出牌呢?我明明是准备再写四个大字呀,怎么变成盲写啦!写吧,于是凭借记忆写出了四个字,由于所有心念都放在了写什么字上,还有笔画长短和笔画方向上,结果写完和刚才的字相差甚远。正如老师所料,他说:“看看同样一张纸,同样的笔墨,同样的人写出来的字为什么不一样呢?我想告诉你的是上面的字叫书法,下面你写的叫写字,这就是区别。”此时,我暗自佩服,证据十足,两份不一样的字千真万确出自我手,这就叫我手写我心,心之所想,形之所倚。老师作为旁观者继续帮我分析:“你有能力表达好字帖中的字,笔下也有一定的功夫,因此在临帖的时候要随时跳出来,观看写过的字,随时跳出来观看自己是否在写字的过程中关注了技术动作,有时你写不好是只关注了结果。”哦!我终于明白了,老师这么大费周章是想告诉我观照自己的重要性,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呀。在写字的时候我们多年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正的,因为它隐藏的太深,不容易被发现,因此就会习以为常的继续下去,在临帖的过程中,有时候不自觉地就会变成写自己原来的字,不是在临帖了。这节课又让我清晰地审视了自己,人家是金枝玉叶,我就是粗枝大叶,性格所致,自从学习了书法后还细致多了呢。不过老师说得对,写书法应精益求精,不光要注重“量”还要关注“质”,这样才能从量变到质变,努力让自己成为金枝玉叶吧!
(二)不疯不成魔
回家后想着老师的话和新的作业要求:要注意字的节奏,随时跳出来观照自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首先得想明白什么是节奏?音乐的节奏是轻重缓急,运动的节奏是呼吸及肢体配合,那么书法的节奏又是什么呢?记得孙过庭书谱中说过:“真书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楷书的节奏应该就是横与竖的粗细变化,每个笔画的入笔收笔角度,提按变化,然后通过点画的呼应,转折处的连带关系达到灵动。想明白了再次临帖的时候就要关注这些,但是发现明白了不等于可以表达出来,写的时候顾东顾不了西,写到第三天发现有了进步看着写的字真是洋洋得意,于是拿手机拍成照片,再次观照自我时就是垂头丧气,因为简直无法直视。此时“疑惑、烦恼、纠结”统统来我脑子里串门,还唠上磕了:明明写的时候注意节奏了,咋还会写成这个样子……我晃了晃脑袋把它们全摇了出去。拿出字帖一个一个比对,发现还是观察不够细致,结构上的问题比较大,有时候整个字写的很好,最后的一点,点错了方向,结果满盘皆输。这次老师临帖要求是一个字写一遍,且要写准确,看来我再写的时候需要在脑子里先写一遍啦。
其次是得想明白临帖到底学习什么?十来天《勤礼碑》临了80页,不疯不成魔。开始学习时候老师说十次课要临完《勤礼碑》,我惊讶地下巴都快掉地上了,一直持怀疑态度的我,现在完全相信地球人可以做到。疯狂的临帖后我突然茅塞顿开,以前老师总说临帖要学习古人的笔法,何为笔法?我一直模糊不清,今晚突然明白了,原来字的提按,字的节奏,字的结体,字的线条都是笔法。豁然开朗!那么下面的功夫就要用在记住这些笔法上,而不单单是记个字形那么简单了。太兴奋啦!看来知道并不等于真正明白了,想弄懂还需要通过自己在实践中感悟才能明白此中真意!
学习书法是一个不断向内观照自我,不断发现自我的问题,不断反省自我,实践中不断更新自我,不断摒弃多年养成的毛病,不断地改变自我,然后发现全新自我的一个过程。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应与学习书法一样,原来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更新自我,挑战自我。
写于2021年2月25日疯魔之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