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杂谈教育 |
分类: 且行且思有心得(原创) |
创新是永葆课改活力的唯一途径
文/倾听花开
http://s2/bmiddle/435fd9dchc04b0880a6c1&690
走进柏中校园,无论是楼道文化,还是课堂教学,无论是档案资料,还是师生面貌,无论是观摩,还是聆听,是不是都可以概括为两个词语:精致,智慧。而这两个词也不单单是就柏中现状的形容和描绘,准确的说这是两个动态,极具生命力的词语:柏中人用其不竭的智慧走在追求精致的路上。而正是这种行走的姿态诠释着课改人的必备的精神!
对于我县来说,时至今日的课改,再也不是停留在最初的大刀阔斧的大变样,再也不是颠覆什么改变什么的大讨论,而应当是一场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历程,是带着最初课改的热忱对课堂,对教育的深层对话,甚至可以说是静悄悄的变革。当然,静悄悄绝不是停滞不前,绝不是不要激情和热忱,而是理念落地,扎实推进,在不断前行中的不断滋生,不断创造,不断变化。这变化不突兀,不空穴来风,不昙花一现,不矫揉造作,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体现于师与生的举手投足。当一所校园可以用文化二字来形容,那才是真正的生命力。而文化,又怎是一人一力、一朝一夕可以凝聚的呢?因此,我想说,走,是我们课改人唯一的姿态,思,是我们教育者最美的姿势,变,是我们做事业永远不变的定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拥抱青春活力的,课改亦然,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摩柏中课改,有几点颇觉新意:首先,理念上,高效与智慧相融合。在有效、高效的基础上,彰显智慧;在智慧教学基础上,促进有效、高效,明确打破高效的狭义理解。
其次,技术层面上,三有,四度,十六字方针的概括,为学与教明晰了方向和目标。“有序、有趣、有效”具体操作中践行了学校建设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课堂的模式流程。而值得一提的是,备课环节将“至少有一个智慧点即亮点”作为必备目标,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准确定位,避免重点不清或重点过多导致课堂失效的现象。
其三,优化微小组建设,我想这是考虑到学情、课堂时间,对对学、群学的重新审视,重新组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老词新解,为小组文化提出一个准确的发展愿景。
其四,展示标准提高的四个意识:焦点意识,小组意识,师者意识,包装意识,摒弃了要求、规则等说法,更具有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状态,绝不是为展示而展示。
其五,教研方面,真实、高效、智慧三个词更是道出了柏中人贴地而行,追求实效的心声。特别是“静雅读书”活动开展,更加说明正是一群做真教育的群体。因为我始终认为,不读书的校园永远没有未来。
其六,管理层面,大巡堂的实施,似乎从某个方面讲牵扯了更多老师更多的精力,但在课改未能形成文化的阶段,此举不失为是个好方法。毕竟一个人引领更多人永远没有更多人督促一个人来得有力量。
最后,我想特别说的一点,柏中人将课堂学习文化与养成教育行为文化建设相结合,把高效智慧课堂建设与《养成教育管理124模式》有机结合,是我认为的最大亮色。课堂教学改革,仅仅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真正成就孩子一生的阵地绝不仅仅是课堂。更确切的说,只有教育的全方位变化,才能灿烂孩子们的生命!作为执教一方的领导者,应当具有这种大课改的意识。
或许有人说,浏览网页,关于课改的理念理论方法技术的文字太多太多了,重新组合成一套实施方案拿来作报告,是很容易很容易的事情。的确,我也深深知道这一点,天下文章一大抄,杂取种种揉成一个,便是一个新的方案。但我想说的是,会借鉴,会融合,在行动的最初拟定一个共同的事业愿景,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其中,都找到共同的心里归属,并在“比、学、赶、帮、超”中获得共同的、长效的工作热情,把不得不从事的职业当成有意思有意义的事业,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扣动心弦的呢?!正如赵局所言,环境设施可以一周两周改头换面,师生的精神面貌呢?校园深处洋溢的追梦氛围呢?
所以,我是不是可以为柏中人感到庆幸,得遇一个想干事的校长,得遇一届会谋事的领导团队,得遇一群喜欢创新的同行者,虽说勇立潮头要经历更多的风浪,但正是如此,生命方能精彩的绽放,不是么?不觉写下这样一句话:主动张扬永远比不思进取和被动优秀更可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