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可以包打天下

(2013-04-01 18:26:10)
标签:

校园

365

教育

分类: 且行且思有心得(原创)

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可以包打天下

文/倾听花开

http://s7/mw690/435fd9dctd94aede8bc16&690

或许是因为自己尚在摸索学习阶段吧,对所有的教学模式都充满着好奇,而每每因发现某个环节,某条理论引发共鸣共振则往往是喜不胜收。总以为,存在即合理,任何一种模式的出台,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总以为,任何一种模式的提出,都必然对提出者本人或所在区域产生一定深远的影响;总以为,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其适用发展推广的土壤,不是任何一种模式都可以包打天下。

我崇拜那些对学术研究有着执着追求的人,我敬佩那些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某种规律(理论)并专注于发扬推广的人。用最通俗的理解,他们身上有傻子般的专一,疯子般的狂热,才促使学术研究掀起一股股浪潮,才推动人们对教育改革的认识一步步走向深入。只有对工作有着或痴或傻的劲头,工作业绩才会有质的飞跃,我以为。

但是,我不赞成走极端,特别是在教育界。尤其是当某人极力推崇自己的论调,而无情打压其他的言论,我不赞成,甚至反感。但有一点,基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量身定做,最大可能的为其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这应该是颠扑不破的原则和目标。至于所谓的教育教学模式,只不过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而已。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我们定位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因此,若一味的机械模仿某一种模式,免不了会走入一个极端。正如,过于强化教或学的作用,都必然导致另一个作用的弱化。就这一点,我赞成王君老师的观点,她在博文中这样说:

  “我们的课堂天然需要“常式”和“变式”的组合。山珍海味天天吃也会腻,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技巧也是这样的。

  追求变化,是语文教学之美。

  教师主导应该是一种基础课型。在这样的课上,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和文本深度接触的高峰体验。这种课,是起点,也是阶梯。这种课以师生真实的对话为呈现形式。教师要指路,要点拨,要深化,要提炼。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获得了阅读的智慧——这是他们能够在其他课型中行走天下的的资本。

  学生展示型课也应该是一种常式。教师适当放手或者彻底放手,鼓励并且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去进行“课堂冲浪”和“课堂远足”,让他们在自主展示中去闯练。这让学生过了瘾,也让老师获得了观察学生的开放平台,以之为确定以后的教学形式寻找依据。”

  而每当在教学研讨活动上,我提出既要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以学定教,又要尊重学科特点,不失学科特色时;当我提到该讲的一定要讲,而且要讲透,讲出境界,而该放的时候一定要放,而且要放开,放出精彩时,很多老师总是现出迷惑的、无所适从的表情,似乎这两个方面是互相矛盾,彼此排斥的。也有人告诉我,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足够的机智,都能够灵活应变,若均如此,也用不到学习某种模式,甚至固化某种模式了。是这样么?如何说来,所谓“入模”,应该适用那些对教材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教法缺少灵活的机智的教师群体了,那些有灵性有悟性的教师,不管是怎样的课型都可以用心打造,上出精彩。应该如此吧!那我真的期盼入模阶段的老师,能够在临帖的过程中,用心揣摩各个环节安排的意图,细心对比教学目标的达成效度,不被模式牵着走,不被模式固化,及早“出模”,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灵活机智的课堂模式!简单复制的模式永远没有发展潜力,但注入自己思考,甚至是灵魂的模式永远具有生机!而一经融入思考和灵魂,那所谓的模式定然不是一成不变的。

   若如此期望,是不是又是理想主义?因为我们大多数都是平平凡凡之辈,或许我们努力到最终,也只能依靠借鉴他人的智慧来经营我们的课堂,也无法形成我们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这应该是我们大多数教师的宿命吧。但我想说的是,这一点不妨碍我们用心去做事,用心去经营课堂,经营人生。只要我们用责任和爱心来对待我们的工作,只要我们着眼于现实,依据着规律来运作,即便一直在路上,我们也是幸福的,优秀的。

   没有一味药可以包治百病,没有一种模式可以包打天下。我们现在的课堂改革,不是在复制某种模式,而是让其理念落地,生根发芽,以期在课堂上下收获一缕生命的色彩!

http://s16/mw690/435fd9dctd94b4fff297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讲还是不讲
后一篇:宽松与规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