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 匠心——跟随名师学语文

(2012-12-25 19:49:30)
标签:

杂谈

分类: 且行且思有心得(原创)

用心 匠心

——跟随名师学语文

文/倾听花开

http://s3/mw690/435fd9dchc13da76a6232&690匠心——跟随名师学语文" TITLE="用心 匠心——跟随名师学语文" />

上周六,参加了名师送课活动,观摩了河北省特级教师张淑云老师执教的一节《落花生》,聆听了她关于板块教学的研究和思考,最大的感触便是:因为在用心,所以才匠心;因为反思不断,所以成就非凡。

应该说,《落花生》这篇短文我很熟悉,不仅仅是上学的时候学过,而且教过两年小学五年级的我,对它自然是不陌生的。只不过,我接触的是改编后的文章,而张老师执教的是原滋原味的原版,因此更显张老师的别具匠心。

张老师的用心之深,突出的体现在:短短一节课,却充分展示了她的教学智慧,让我们的语文老师受益匪浅。依我这外行人来看,首先,“听读——看文本差异;品读——悟花生精神;研读——析段落作用;补读——品作者情怀”的板块教学让阅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层层设问,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同时,感悟做人的道理,脉络清晰,过渡自然,充分显示出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其次,张老师的课堂,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找准点,挖眼井,直至泉涌为止。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她的精选目标和咬文嚼字。这也是我在教研会上,经常和老师提倡的:敢于舍弃,才有所得。只是苦于我是没有实践经验的战士,没有办法帮老师们设计每篇课文的主问题,没有能力帮老师们把握学情,深挖教材。因此,好幸运,能够聆听张老师讲座,那些案例设计,我想,会让更多的老师有所启发的。遗憾的是,时间仓促,张老师未能详解更多,否则就算是不能触类旁通,也能照搬来用啊!

第三,一直以为,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精彩的课堂。这节课,我看到了。比如,孩子们对“埋”和“藏”的解读,前面用“爹爹”,后面用“父亲”的缘由,就让我在心里一个劲儿叫好。

于漪老师都说,上了一辈子遗憾的课。所以,这节课自然也有瑕疵的。我以为,最大的缺憾就是对学情把握的不够精准,有些问题设计不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无法调动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课堂中来。比如,通常我们的语文课堂,初读课文,其目的就是扫除字词障碍,而能认读,了解大概意思即可。而张老师定位于找出有疑问的字词,且这疑问不仅限于通常概念。于是,一开场的咬文嚼字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在学生找出“夜阑”这个生僻词之后就冷场了。所幸张老师的教学机智,及时提问,引发学生的再思考。其实,我不明白张老师为何要在刚接触课文就让孩子们直面文言文与白话文中的字词对应,我想知道大概意思不就行了?干嘛要在听读的环节如此深究呢?

再者,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我极关注的问题。当听读环节,学生跟随音乐读完之后,张老师没有半句的评价。当然,学生读得不是很棒,但对于第一位站起来发言的同学,我们是否该给予鼓励呢?还有,对学生的回答,允许有不同的解读吧,有些问题本身就是无迹可考的,根本不存在标准答案,比如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即便在用词上出现混乱也是正常,干嘛非要理性的证明母亲是生活在旧时代的人,而作者是接受新事物的人呢?难道作者当时在用词的时候真的是经过了一番仔细的推敲了么?反正我不认可,除非有史料证明。所以,对于孩子们的怎样解读,我觉得都应该值得称赞。

另外,我还想提出一个小问题,当然这也是旁听的老师给我听出的问题,我想在座的孩子们是否也有这样的疑问呢?那就是题目为何叫“落花生”而不是“花生”呢?关于题目的解读,于这节课来说,有没有必要呢?我不是行家,还真不敢瞎说。

不过,纵观整整半天的活动,我觉得收获远胜于疑问。当一名老师,若都如张老师一样用心做教育,那该是怎样的一幅胜景啊!再次回想起领导说过的那句: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与我的同事们共勉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