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让我们带上思维赶路
文/倾听花开
http://s4/bmiddle/435fd9dchcdb8522551b3&690
自从接手这两个毕业班以来,似乎一直在追赶中。没上两天课,就准备月考,因此,得赶进度;月考完毕,还是和平行班差两节课,所以,还是得追;本想期中考试可以调控一下,结果,和区域片一比,又差两节,为了统一考试,不得不继续追击。如此下来,在紧追慢赶中,明天考试,我只有这两节课的复习时间了。能做什么呢?
周末,下发了一套去年的期中试卷。今天周一,打算利用课上时间将重点知识点串讲一下,对重点题型加以点拨。按惯例,课前浏览孩子们交上来的试卷,不成想,面对结果,心里拔凉,恰如今天的天气。早知道结果不会很好,却没有竟然是如此糟糕:二十道选择,错五六道的实属罕见,大多数错十道八道的,出错率超前的高!唉,瞎蒙又当如何呢?而那简单的计算题,百分之百的同学将“重多少”当成质量来计算,晕!
其实,这一阶段的内容正是力学的重点部分,加上他们数学基础差,想刚刚接触便融会贯通,是万万不可能的。但是说心里话,我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上课了,我让孩子们分任务将修改后的答案书写在黑板上,让他们提出质疑,并尝试作答,以便更清晰的知道错误的渊源。
程慧元算是男生中的聪明人了,只是表达能力欠缺些,让他来讲两道试试?你猜怎么?他竟然告诉我,选择答案是他蒙的!不行,蒙也得告诉同学们怎么蒙的。在我的“威逼利诱”下,思路终于慢慢现出真面目。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嘛!就这么简单?纬梦还有点不相信。嗯,就这么简单!唉,缺乏自信,犹豫不决是不是导致选择题出错的原因之一呢?
女同学做计算题可以说是普遍头疼的了,那我偏偏让雨婷这个计算题空着的女生来回答。雨婷站起来,羞涩的说声:我不会。是么?不会?知道应该依据哪个公式么?知道。那知道各个字母代表哪个物理量么?知道。那好,明确已知条件,依据公式代入求值……一点一点,一步一步,非常的解题思路呈现出来了,还说不会么?
其实类似雨婷的症状,我通常称为“晕题症”。一看三个以上的条件就眼晕,一遇到公式计算就头晕。其病因:一不会动脑,二不爱动脑。而第一个原因究其根源也是第二原因导致的。谁都愿意做一加一等于几的题目,但是我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孩子们是什么时候开始不爱动脑了呢?我曾在小学教过两年,也陪着儿子一路走来,不仅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大弊端,就连数学也是弊病多多。反复性的演练,机械性的操作,让孩子们早早的失去了审题分析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按照模型套路做题。这也是为何数学底子差的根源所在,也是理化学科一遇到计算便卡壳的症结之处。好多学生通读全题,不是逐字逐句的过滤信息,不是逐个条件寻找量之间的关系,他们只想你告诉他怎样做,他们只关心最后怎么做。拿到一个公式,不管三七二十一,生搬硬套;使用一条规律,犹如尚方宝剑一般,妄图解决所有的疑难。遇到思路受阻,不是迂回,而是硬碰硬;遇到题目简单,不求严谨规范,而是差不多就行。导致的结果是,第一次做对了,下次不一定对;这次做错了,下次也一定错。
我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连续的追赶进度,让孩子们无暇停下来反思、整理,这么多知识点罗放在一起,的确够他们消化一番的。特别是从早读到晚放学,每一个时间段都被各科老师安排的满满,哪有时间反刍、消化和吸收?我想,其他学科一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吧。作为老师,安排学习任务,总要留白的;作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同时,总要回头望的。求知的脚步再快,也莫忘要带上思维上路。步子快了,要适时地停下来等一等!只有思维与脚步同步,才会让我们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带上思维赶路!老师,等一等,你们也要追一追哟!
http://s1/mw690/435fd9dchcdbd191c5f6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