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语之二——选择与被选择
文/倾听花开
http://s2/bmiddle/435fd9dchc04b0880a6c1&690
每到开学前分班的时候,总有不少家长亲自或者托人,要求将其子女放到一个好的班级。而所谓好的班级,当然就是优秀的老师多一些,棘手的学生少一些。今年亦然。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择校、择班,目的就是一个,为了孩子的将来,尽可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是要把学生提前拿出来,等各班分好后,再根据个人意愿安插到某个班级,这样的先例我倒不曾开。道理很简单,尽可能让平行班站在同一水平线,保护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积极性。试想,凡是想单独调动的大多是成绩中上游甚至是尖子生,将其安插在哪个班级,势必造成人数、成绩各个方面的不均衡,而学期初的客观不均衡势必导致老师们心理的不平衡。我承认,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可每次分工都是尽可能做到合理搭配、均衡配置,若因为分班而让老师们感觉领导层有厚此薄彼之意,实在是不恰当。因此,对于这样的要求,我总是拒绝,包括教师子女。不过,总有难以推脱的情面,但为了不违背原则,我只能帮他们出点小计策了:等分班结束后,可自行调换,只要双方班主任同意,那样的话就不归我管了。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个层面。老师,作为家长选择的对象,或被选之,或被弃之,即便没有张榜公布,心理也会泛起涟漪吧。被选中的,自然欣慰;而被弃之的呢,说不在乎,似乎也是言不由衷吧。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说,遭遇此情此景,也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为了不让这样的事件发生,当如何呢?打铁还需自身硬,练好内功吧!
题外话:尽可能的均衡各个班,尽可能的均衡搭配师资队伍,也算是体现教育公平的一个方面吧。但有的地区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划分班级,即理科实验班、文科实验班等等名目,其实质就是快慢班,这样是不是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了呢?说实话,将同等水平的学生划分到一个班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不同的教育,是不是也是体现教育公平的一种具体体现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