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然回首,医改还在云雾不清处
最近,网上热议房市改革,热议我爸是李刚,热议小月月,热议钓鱼岛。有史以来最大医改呢?曾经轰轰烈烈,曾经占据各大报纸头条,曾经让老百姓热泪盈眶,曾经让医务工作者满怀希望,难道这只能是曾经吗?
我问“老板”:你如何看待医改?医疗市场化会有突破吗?“老板”端起诊室里那个爬满茶锈的玻璃杯,压了口茶水,看了看东直门外的四合院,顺手从暖气上拿过一沓报纸,铺开来,说:“玄!”
玄了?建国来最大医改,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玄了?
问题往往不是按照人的意愿去发展,否则就没有高昂的房价,没有巴以战争,没有李刚了。医改的难度之大,并不亚于房价的改革。医改方案公布的时候,我满心欢喜,那时候在山西,上网很不方便,我去网吧阅读了医改方案。虽然有少许失望,但是依然有可能,期望着医疗市场化的井喷期来临。政府曾经承诺三年医改要初见成效,然而一转眼两年就过去了,医改你还在关注吗?
政府是想让医改出现成效的,并且表达决心和意愿,要求各级政府的一把手签订责任状,这种官员签责任状推动医改情况,在国际上是很少见的。房改一是如此,政府心急火燎那一言表,这一点老百姓心里应该心存感激。然而,市场化的中国已经不是感情用事的革命年代,情感无法掌控更深层次的因果关系。
地方官员已经很懂得在既有体制下如何去消化上级指令,不就是文字游戏么。一把手就签了,缺乏问责标准的问责见多了。签订之后,就是准备材料么,要什么就准备什么,不愧是中国高考考出来的精英,应试技巧足够。制定地方医改方案不就是按照上面的意思将写一篇文字材料么,形势一片大好。北京地方我了解还好了,不愧为天子脚下,门诊当场报销,“老板”感叹:这样大规模的报销,中国能坚持多久?地方政府则是纷纷制定地方的A方案、B方案、C方案、D方案...不亦乐无,方案的地方化就决定了执行和监管的地方化,运动员和裁判员置于一身,谁不欢喜?和一位山东某县的患者聊天,知晓:地方财政没钱也是可以全民医疗的。
在医疗圈子里呆久了,你会发现上至院长,下至医院员工,大家对医改并不很明白,常常“医改咋改啊?”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医改我不知。
在看药厂,医改降低药价,治理医药流通环节是重点。据一位我的以为做药代的朋友讲,现在招标环节更加复杂了,审查更多了,一个药品的公关环节比以前要花更多的钱,药价要降,内耗在加大,搞的大家要卖房啊。
医改两年,期望中国医疗市场可以完全市场化,或许这条路会很漫长,或许曾经的欣喜只是慕然回首的那个幻影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