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父母“迫害”了吗?
刚参与一个电视台辩论性质节目的录制,说实话天很热,话题更热,话题出自豆瓣的一个“父母皆祸害”小组,据说该小组火爆的不得了,成立时间不久,成员多达17000多人,话题更是雷人,数落父母的“罪行”,讨论父母是如何“迫害”自己的,不乏有人晒自己的“家丑”。同仇敌忾,我可以这么来形容他们。作为生你养你的父母,怎么就“迫害”了?是一群孩子在哪里无理取闹,还是一小撮人的阴谋,还是又是炒作?
今天应邀参加了电视台的这样一个节目的讨论,本来对此事感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但是节目后认为这个话题是值得讨论,尤其是值得即将为人父为人母的八零后去思考,关注和讨论的,不要让这种“迫害”传承下去。
“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父母皆祸害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2006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
2008年1月,一名豆瓣网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张坤接受了任命。作为资深豆友,在上海某英文报任文化记者的她并没觉得这个小组离经叛道,她同时还在混“皮肤过敏”小组,“自取其辱”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
这些正流行于各大社交网站的小组,被公认为是互联网新生代的人际网络与生活方式,他们热衷投奔志同道合的组织,或干脆自己成立一个组织,崇尚腔调,语不惊人死不休。父母皆“迫害”从此在中国拉开序幕。
究竟我们的父母“迫害”我们了吗?估计看到此雷人口号,天下父母委屈的不行。又是一顿道理还埋怨涌上嗓子眼,更有甚者挥舞手中的鸡毛掸子了。我说且慢,虽然“迫害”二字用起来确实有点过分,但是并无大碍,我们看看父母皆“迫害”小组的宣言怎么写“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可见这帮反动派不是一味的抵制父母,数落父母的罪行,“迫害”在这里意味着被伤害、被误导、被遗憾,人生走了弯路,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从而有种被父母“迫害”之感。
更多的孩子是被“爱”伤害了。“被”字现在已经被广泛使用,在父母与孩子问题上,孩子也是“被”的对象。中国的父母太“爱”自己的孩子了,所以就会为自己的孩子规划一切,小到吃饭睡觉,大到职业婚姻,无所不包,恰恰是这种爱把自己的孩子给“迫害”了。比如我们考大学,上的多数是父母喜欢的大学,在考大学的分工中,孩子是负责考试环节,你只管把分考的老高就OK,父母充当策划师的角色,结果打着“为你好,为你的前途好”的旗号,按照自己的世界观认识观让自己的孩子去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这样的结果呢?为什么中国大学生毕业转行的那么多?为什么中国大学专业总会有扎堆热门,人才过剩?结果造成了孩子的青春时光在和自己不喜欢甚至反感的学业斗争,毕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痛苦。如果你四年大学学习了一个不适合你的专业,如果你转行,至少需要又一个四年才会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是对青春的极大浪费。节目中时老师提及自己教育子女的事情时候,说自己的儿子参加国庆阅兵,累了要退出,他就指着自己的儿子说如果你是男人就继续坚持,为什么别人能坚持你就不能坚持,如果你是个草包,你就回家睡大觉!这是多么义正言辞如山般的父亲啊,他代表的无数中国目前父亲的主流形象。为什么做事情总要抱有一种革命精神,甚至是不怕牺牲的态度才可以呢?如果我认为这个事情没有必要做,就不要再继续做下去了,如果要做下去,不要说我是草包还是英雄,给个理由先,如果我感觉复合我的利益,我又为什么不做呢?如果要训练坚持不懈的精神,我在家里把砖头搬到楼上在从楼上搬到楼下,如此反复不也可以么?这要理解我们的父辈们,他们是从一个欠缺思辨的精神至上年代走来的,所以他们考虑问题更多的是要体现一种精神内涵,并不去讲所谓的实际收益。然而时代变迁快的让我们都要被九零后说OUT,何况我们的父母辈呢?
时代变迁让我们的父母注定不能跟上形势,如果父母老那自己那套不符合实际的价值观去“爱”他们的孩子,然后“逼迫”他们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结果注定是让孩子生活在“困难”之中,这难道不是一种伤害么?而且是一种被迫使的伤害,引申为“迫害”。形象点说,父母那个年代都是用筷子吃饭的,现代时代变了,大家都用刀叉了,父母在家里训练你迫使你学会使用筷子吃饭,并为之自豪,后来,你长大了,当你去参加饭局的时候,你只能这样:囧。所以父母也应该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给子女指个大方向就可以了,不要事无巨细全盘操办,引导子女而不是指导子女。比如要积极引导子女要上大学,上大学不是坏事,而且是人生的大方向,但是至于去哪里上,读什么专业,作为父母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节目中司马南反驳我说,孩子什么也不懂,怎么能选择啊,我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是父母的失职,父母要做的不是自己去了解专业,而是帮助子女去了解专业,从而让子女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专业。剩女也有类似的下场,父母着急,不经女儿同意就选女婿,找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就想法设法让女儿接触,女儿一般乖乖,悲哀的是就那么“从了”,结婚后可想而知,所以你会看到,乖乖女往往是婚姻的受害者。这种无形的“逼迫”加上终生的“伤害”难道不是“迫害”吗?所以我经常对被父母逼的要结婚的同志讲,你要明白哦,你要和他(她)在一起长达四十到五十年,一直到死去。所以没有爱,婚姻注定痛苦,爱是谈婚姻的最最基础条件,其次才是物质上的东西,父母能帮我们找到爱吗?父母爱的我们就爱吗?
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会不理解呢?但是分析成功人士你会发现,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学校教育乃至技能教育的必然,而是家庭教育的必然。家庭教育正是孩子出生到离开父母上大学这段时间里,父母应该教会孩子人生观念,职业观念,婚恋观念,这些观念是笼统而有启发性的,启发孩子能够独立思考判断,也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过期地图教会子女如何画地图,等到上大学了,离开父母,父母会像一盏指明灯一样远远的立在你的远方,给你指引大方向,而大学就是你绘制自己航海地图的四年,毕业就是起航之日。不是将自己的过期地图直接给子女,甚至带其航行。
所以父母要做子女的指明灯,不要拿着一张过期的地图当我们的船长!让子女在通往正确的大方向里自由选择航线,爱是聚合的力量,但是在父母对子女的爱上,爱却是分离的力量。如果你的爱“迫使”子女接受,结果间接或者直接造成子女以后人生路途中的种种“伤害”不是“迫害”又是什么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