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课题研究各年级单元教学计划安排(二年级上册)
(2012-02-23 14:52: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题研究 |
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一、教材分析
1、教师教学用书建议:5课时;
2、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
(4)测量线段和画线段。
3、常规教学容易达成的教学目标:知识点1、知识点4
4、常规教学不容易达成的教学目标:知识点2、知识点3
5、知识基础: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对直尺和测量身高用的卷尺并不陌生,知道自己的身高大约是 1米几厘米。
二、是否采用数学小课题研究方式的内容安排
1、有关厘米、米的内容采用数学小课题研究的方式;
2、有关统一长度单位和测量线段画线段的内容采用常规教学的方式。
三、研究课题的提出和指导
1、第一组研究课题
(1)直尺和米尺上数的奥秘
(2)自制一个米尺
(3)怎样用直尺和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选择10种长度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结果用大约()厘米,大约()米表示。)
2、第一组研究课题具体安排
(1)在第一课时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后,展示各种尺子,提出问题:这么多种尺子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标有数、有刻度线),每相邻2个数之间的距离都一样吗?这些数、刻度线有什么意义,是干什么用的?米尺有多长,它为什么被叫做米尺?.....尺子上的奥秘可真多呀,同学们愿不愿意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这些奥秘呢?接着布置研究课题
(2)安排一节展示汇报课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课,主要内容:1)展示交流第一、二子课题;2)练习。
(1)先估计、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高度,并做记录。
(2)直尺除了测量长短还可以干什么?
(1)在第二课时临结束时布置第二组研究课题,
(2)安排一节展示汇报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课,主要内容:1)展示交流研究课题,2)教学测量线段、画线段
四、总体课时安排
1、统一长度单位1课时
2、第一组研究课题展示展示交流1课时,
3、第二组研究课题展示交流1课时,
4、本单元练习课1课时。
5、检测1课时。
第一单元
一、教材分析
1、教师教学用书建议:4课时
2、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能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4) 能估量物体的长度。
3、常规教学容易达成的教学目标:(1)中的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3)。
4、常规教学不容易达成的教学目标:(2)中的建立单位观念,(4)。
5、知识基础:已经学习了比长短,建立了相应的长短观念,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
二、是否采用数学小课题研究方式的内容安排
1、有关用厘米量、用米量的内容采用数学小课题研究的方式;
2、有关量线段、画线段采用常规教学的方式。
三、研究课题的提出和指导
1、第一组研究课题
(1) 不同的标准去测量 同一物品,量出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不同标准量不同长度,结果为什么却一样呢?
2、第一组研究课题具体安排
(1)提前一天将子课题布置下去 。
(2)安排一节展示汇报课 ,主要内容:
(3)汇报结束后进行估计物体的单位长度 ,主要内容:1)估计常用学习物品的长度,2)对各大组、小组进行评价;
3、第二组研究课题
(1)你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尺子上有什么?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3)你知道1米 =(
4、第二组研究课题具体安排
(1)在第一节课结束时布置第二组研究课题,
(2)安排一节展示汇报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课,主要内容:1)展示交流研究课题,2)教学课本内容。
(3)安排一节测量比赛课,主要内容:1)先估计再测量身边的物体的长度,2)对各大组、小组进行评价;
四、总体课时安排
1、第一组研究课题展示展示交流1课时,
2、第二组研究课题展示交流2课时,
3、学画线段1课时。
第二单元
一、教材分析
1、教师教学用书建议:12课时
2、知识点: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具体内容安排如下表。
二、是否采用数学小课题研究方式的内容安排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和进位加)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和退位减)?用上学期学习的摆小棒等方法可采用小课题教学的办法。
2、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采用常规教学的办法。
三、研究课题的提出和指导
1、第一组研究课题及研究课题具体安排
2、第二组研究课题及研究课题具体安排
(1)第一组研究课题
1)32+6=
2)怎样算出结果的
(2)第一组研究课题具体安排
1)提前2天将任务布置下去,根据学生研究进展情况相继提出第二个研究子课题;
2)安排一节展示汇报及常规教学相结合的课,主要内容:研究课题展示汇报及相关练习。
(3)第二组研究课题
进位加法习题:26+37=
(4)第二组研究课题具体安排
提前1天将任务布置下去,汇报和练习教学相结合,主要内容:研究课题展示汇报计算方法和相关练习。
(5)两位数减两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方法一样。
四、总体课时安排
1、第一组研究课题汇报及相关练习
2、第二组研究课题汇报及相关练习
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
1、教师教学用书建议:2课时
2、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常规教学容易达成的教学目标:初步认识角、认识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4、常规教学不容易达成的教学目标: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及角在生活中的妙用。
二、是否采用数学小课题研究方式的内容安排
1、角的特点?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及角在生活中的妙用采用小课题教学的办法。
2、初步认识角、认识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采用常规教学的办法。
三、研究课题的提出和指导
(1)第一组研究课题
1)角到底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是直角?它的特点是什么?
2)怎样画角?怎么画直角?
(2)第一组研究课题具体安排
1)提前2天将第一个子课题布置下去,根据学生研究进展情况相继提出第二个研究子课题;
2)安排一节展示汇报及常规教学相结合的课,主要内容:研究课题展示汇报及相关练习。
(3)第二组研究课题
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4)第二组研究课题具体安排
提前1天将第一个子课题布置下去,汇报和练习教学相结合,主要内容:研究课题展示汇报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相关练习。
四、总体课时安排
1、第一组研究课题汇报及相关练习
2、第二组研究课题汇报及相关练习
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
1、教师教学用书建议:2课时;
2、知识点:
(1)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感性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画角和直角,比较角的大小;
(3)掌握角和直角的特征,并能进行准确判断一个角是不是角或直角;
(4)初步建立角和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常规教学容易达成的教学目标:角的各部分名称。
4、常规教学不容易达成的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角和直角的特征,准确判断一个角是不是角或直角;画角和直角;初步建立角和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知识基础:三角形、五角星。
二、是否采用数学小课题研究方式的内容安排
本单元采用数学小课题研究的方式;
三、研究课题的提出和指导
1、研究课题
(1)找一找,生活中哪里有角?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你能研究出角和直角有哪些特征吗?把你的研究结果完整、准确地记录写来。
(3)你会用纸折角和直角吗?(规则的纸、不规则的纸各折5个)把你折的角按从小到大排排队。
(4)画角大比拼(写出你画角、直角的过程和方法)
2、研究课题具体安排
(1)提前两天将第一个子课题布置下去,根据学生研究进展情况,相继提出第二、三、四个子课题。
(2)安排一节展示汇报课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课,主要内容:
① 展示交流第一、二、三、四个子课题。
② 出一些判断、数一数、画角的题进行练习;老师适时指导。
(3)安排一节“我最棒”比赛课,主要内容:
① 巩固复习研究内容,检测学生达标情况。
② 对各大组、小组进行评价。
四、总体课时安排
1、研究课题展示交流1课时
2、本单元练习、检测1课时
第四单元
一、教材分析
1、教师教学用书建议:13课时
2、知识点:本单元教材划分为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的口诀两节,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2~6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用数学。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
3、《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读写乘法算式,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的具体表现:在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时,个别学生会列成相同加数×相同加数。
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乘法是在学生学习完连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初步认识乘法,是后继学习表内乘法的基础。
《5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初步知道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的用口诀求积。
难点的具体表现:根据意图写出或算出乘法算式。
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基于学生会“五个五个”数,先学5的乘法口诀,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难点的具体表现:根据意图写出或算出乘法算式。
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习完5的乘法口诀后进行学习2、3、4的乘法口诀,又为下一步学习6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乘加、乘减》
教学重点:乘加、乘减算式题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难点的具体表现: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算出最后的结果。
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习完1~5的乘法算式和相应口诀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并为混合计算打下基础。
《用数学》
教学重点:学会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难点的具体表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一年级已学习如何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尝试用乘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6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难点的具体表现:根据意图写出或算出乘法算式。
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习完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关于6的乘法口诀,为后续学习7~9的乘法口诀作辅。
4、知识基础:认识乘法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学生在运算上的一次质的突破。
二、是否采用数学小课题研究方式的内容安排
1、2~6的乘法口诀采取数学小课题研究的方式。
2、乘法的初步认识、乘加乘减采用常规教学方式。
三、研究课题的提出和指导
1、第一组研究课题
(1)5的乘法口诀是怎样推导得来的?
(2)5的乘法口诀中每句口诀的含义是什么?
(3)怎样可以熟练的记忆5的乘法口诀?
2、第一组研究课题具体安排
(1)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结束时,将第一组研究课题布置下去;
(2)安排一节展示汇报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课,主要内容:1)展示交流研究课题,2)教学课本内容,相关练习。
3、第二组研究课题
(1)2、3、4、6的乘法口诀可如何推导?
(2)怎样可以熟练的记忆2、3、4、6的乘法口诀?
4、第二组研究课题具体安排
(1)提前1天将第一个子课题布置下去,根据学生研究进展情况相继提出第二个研究子课题;
(2)安排一节研究课题展示交流及常规教学结合的课,主要内容:交流汇报研究课题,相关练习。
(3)安排一节口诀记忆及应用小组比赛。
四、总体课时安排
1、乘法的初步认识常规课及练习课3课时;
2、5的乘法口诀课题研究展示汇报与常规相结合的课1课时;练习1课时;
3、第二组研究课题展示汇报交流1课时;
4、2~6的乘法口诀记忆及应用小组比赛1课时;
5、2~6的乘法口诀练习1课时;
6、乘加乘减1课时;
7、练习课1课时;
8、整理与复习1课时;
9、检测1课时。
第五单元
一、教材分析
1、教师教学用书建议:4课时;
2、知识点:
(1)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常规教学容易达成的教学目标: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4、常规教学不容易达成的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能力。
5、知识基础:已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建立了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观念。
二、是否采用数学小课题研究方式的内容安排
本单元采用数学小课题研究的方式;
三、研究课题的提出和指导
1、第一组研究课题
(1)站在一个位置,观察6个面颜色都不同的正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颜色,要看到其他几个面的颜色,应该怎么办?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茶壶或数学课本,把你看到的该物体的样子用语言叙述下来或画下来。你还有什么收获?
(3)再到生活中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些你喜欢物体,也把你看到的该物体的样子画下来或用照相机照下来。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2、第一组研究课题具体安排
(1)提前2天将第一个子课题布置下去,根据学生研究进展情况,相继提出第二、三个子课题。
(2)安排一节展示汇报课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课,主要内容:
① 展示交流第一、二、三个子课题。
② 出一些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连线题让学生判断,进行连线。
3、第二组研究课题
(1)仔细观察老师剪的窗花,你有什么发现?
(2)你也能像老师这样剪一个美丽的图案吗?从这个图案中,你发现了什么?
(3)到生活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图案具有这些特征?
(4)生活中,同学们喜欢照镜子吗?在照镜子时,你有什么发现?
4、第二组研究课题具体安排
(1)提前1天将第一、二个子课题布置下去,根据学生研究进展情况相继提出第三、四个研究子课题;
(2)安排一节展示汇报及常规教学相结合的课,主要内容:
①研究课题展示汇报。
②相关练习。
四、总体课时安排
1、第一组研究课题展示交流1课时,
2、第二组研究课题展示交流1课时,
3、本单元练习、检测1课时。
第六单元
一 、教材分析
1、教师教学用书建议:13课时
2、知识点: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常规教学容易达成的教学目标:编制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4、常规教学不容易达成的教学目标:口诀易混淆出错。
5、知识基础: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7、8、9的乘法口诀、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二、是否采用数学小课题研究方式的内容安排
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常规教学的方法。
三、研究课题的提出和指导
一组研究课题:7的乘法算式和编制7的口诀,
具体安排:
1、用七巧板作为学具,操作研究7的连加结果。
2、在7连加的结果基础上,尝试写出7的乘法算式。
二组研究编口诀和记忆口诀的方法
具体安排:
1、在7的乘法算式的基础上研究编制7的乘法口诀
2、记忆口诀有没有好的方法。
8和9的研究同上。
四、总体课时安排
7的口诀与练习2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1课时
8的口诀与练习2课时
9的口诀与练习3课时
整理复习1课时
看一看摆一摆(活动课)1课时
合计使用10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