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去投资书画——从收藏朱乒乓说起 (杨清野)
(2012-11-21 11:15:35)
标签:
朱乒乓杂谈 |
分类: 艺事动态 |
早上上去看网络展的帖子,几乎是非常火爆,给我捧场的朋友太多了,感谢你们!!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85ZH00SIGG.gif
其中有一位杨清野的朋友,我们素未平生,但是他用最平实的语言书写把心中之情写出来。这几年我有了一点点的名气,表扬批评都听多了,耳朵和心灵都有足够的承受能力。但是这位网友写出那么长而且完整的文章的初衷是什么,无论是他投资的商业性或者说是表达他的新路历程,他都是真诚的。让我感动了。把他的文章贴上来,只为在内心深处感谢他暗中的支持。
中国书画有着独有的艺术魅力,有人说喜欢才是最好的老师。书画让我从小就痴迷其中,喜欢之情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每天我都在书画的艺术海洋徜徉,乐此不疲。与乒乓相识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时候我还在读书,喜欢对我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东西。当时对于书画作品我没有资本、有我把自己6年最宝贵青春“投资”给书画,并伴随书画艺术一起成长。在乒乓的身上,可以看得这个历程。
收集是喜欢的开始
那个时候,乒乓就开始进入我的收集。一个女孩子,却叫着一个响亮有力的名字----乒乓,在大家都追求美的时候,她却抱着古人,在黑白世界里探索,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艺术的世界就是这样,开始的时候,没有人关注你,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描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我一本一本地收集我喜欢的书画,乒乓就在我的书画收集本里,从1到2,慢慢地增长着。乒乓没有常人那样一步一个脚印,她艺术的生命力十分旺盛,2006年,那个1虽然是开始,却是全国的特等奖,可是有谁又知道在这个1之前她在艺术这条路上付出多少的努力换来的,是偶然也是必然。那时我也不知道乒乓是谁,只是感觉这字漂亮、好看,随后的几年,这个1在我收集的本子里慢慢地长大,有了2、3。未来甚至更多……。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个人收藏总是微不足道的,面对千千万万、林林总总的藏品,谁都无法完全拥有。作为收藏爱好者,而非职业收藏家,我更愿意从平民的视角,来看待个人收藏活动。现在我收藏了许多书画的作品,但我还是十分珍惜最初的收集,那是我喜欢的源头。每次把它拿出来再看,总是有一种美丽记忆。
收藏是学习的开始
网络的兴起,让我们有了与书法家交流的机会,我开始写书画评论,其实如其说是写评论,还不如说是写心得。我一幅幅地看,一个个地评,心开始与书画家进行交流,慢慢地,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如书画的知识、笔法的运用、结构的构成、水墨的火候等等,还有书画家的为人为道的品格,每一幅作品就是一个老师,每一个人就是一本书,我进入了这个没有毕业期限的大学,总感觉有学不完的东西。
书画家们总是以饱满的热情给予我鼓励,我每一次的投入,都会得到他们的鼓励和鞭策,一幅小品,一个斋品,我都如获宝贝一样地收藏着,时不时地拿出来晒晒,那份自豪油然而生。
“景在镜中静嫣然,美在媚中魅自然”。一幅幅动人的照片,与书画酣畅淋漓的画面,尽显人与自然之间完美的和谐。尽管以前也很关注,但是我感觉我以前的关注是盲目的、是跟从。和很多收藏家一样是奔着艺术家得奖去的,这次我真的近距离欣赏了朱老师的艺术造诣与人格修为。
收购是投资的开始
三年前,在超市看到朱乒乓老师的册页、小品、手卷、等作品。那时候关注朱乒乓老师的人还很少,尽管小有名气,但是没有现在的名气这么大。作品的价钱也没有现在这么高。当时大家都感觉很贵、但我还是买了,现在回想一下那个时候真的很便宜。收藏就和娶媳妇一样,一眼看好,就是你了,在也没有别人。
回报是增值的开始
我收获了友谊。现在我与朱乒乓老师,与全国那些见过或没有见过的书画家有了很深的友谊,与他们交流探讨成了我的生活的全部,我很珍惜这份沉甸甸的友谊。
我收获了知识。当下艺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书画家更是多如牛毛,粗枝烂叶、鱼龙混杂。大浪淘沙谁又是最后真正的金子呢?谁又能慧眼识金呢?我知道我写不出林散之的书法,画不出齐白石的画,但我可以学着写写书画,也像朱乒乓那样,用十年二十年,也许我也能够写成书画艺术评论里的“鲁迅”。6年,我写了很多作业,这些作业让我收获了许多艺术的知识,一辈子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