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书法导报》之约而写的学书感言。
一颦学书感言
<<左传>>“为政”云:“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其实书也一样,长年累月耕作在砚田之中。书法是我这块田地里的“老庄稼”了。十几多年不厌其烦地耕作,让我颇有收获,颇为适意。
书法史中的碑帖洋洋大观,数量多且良莠不齐,如何将这些碑帖进行归类和总结,为我所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在学习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一直坚持着取法二王等传统,喜欢与魏晋书法为知己。临摹以多种优秀碑帖作为参照物,必须选择正确的方法更好地把握其中规律。学书法不管是学碑、学帖,二王是绕不过去的。二王书法蕴含了中国书法艺术精髓,历代二王一脉的经典法书,给无数后学者以无限启示。我的行草书主要取法于魏晋书风,《圣教序》、《王羲之手札》、《阁帖》,旁涉旭素大草,米芾、黄庭坚的各类手札和草书,期间“二王”手札用功尤勤。人们总习惯性的认为,女性应当效法婉约一点的二王帖学,但二王一路书风技法复杂、风格含蓄,把握难度大。从技法层面来看,要掌握好帖学精髓,一定要进行大量的临摹、创作训练,从古帖中不断吸收营养,才会对古人的用笔技术、章法结构形成深刻的认识。所幸的是,这些年一路走来,身边总有不少良师益友给我帮助,让我信心满怀。
初学之际,非求不像,实不像也。因为这几年在国美进行书法学院式教育中特别重视的就是基础临摹,而且要充分结合创作,强调实践创作运用,鼓励创作能力的展现。抓住法帖的一个要点进行分解临摹练习,等把技法落实后,尝试在创作中加以运用并强化要点在作品中的体现,直到感觉娴熟再进行下一关注点的突破。虽然有时去强化一个重点需要花很长时间,但我始终坚信,切实地掌握了技法才是实实在在的。为了解决临帖后的遗忘或者消化不良,需要大量的创作,把自己学到的技法用进去,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生涩,有拼凑感,但一直写下去,写十幅、二十幅、五十幅,肯定就熟练了,背到的字,连续十次、二十次出现在作品里,以后想忘都忘不了。
笔法、字法是书法的技术层面的因素,而对古人气息的把握更加重要。这是古帖透露出来的一种气质,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只能“意会”。黄山谷说:“古人书字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入古很难,难的是我们不仅仅要理解古人,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还要把古代的精神气质表达出来。所以,我觉得能够入古,就是一种深度,一种对传统经典的把握与掌握。在技法、字法、气息上的功夫做足了以后,创作作品就非常简单,然后就是享受书写过程带来的愉悦了。
“摹古并非泥古而不化”,一直以来我虽然坚守着传统艺术的阵地,也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于现代书法世界中去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实质就是书法家个性的形成。但是我不主张自己过早形成个人风格,一个书家随着学习的深入,其实到最后都会在不经意间会走出自己的路子。
读书、临池乃人生之乐事,得意之处,尚能修身养性,陶冶性情。耕作在这块田地里我就像农民一样朴实,我没想艺术如何让我辉煌,只想用艺术把我对情感的宣泄和人生的感悟表现出来,如果能够感染到别人,那就达到了我留痕的目的了。
壬辰年秋月一颦于东欧灯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