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乒乓
朱乒乓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36
  • 关注人气:4,9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画隔两岸 解读《富春山居图》(附图)

(2007-04-21 09:33:11)
标签:

艺术

收藏

《富春山居图》

分类: 砚边说书
前段
一画隔两岸 <wbr>解读《富春山居图》(附图) 
 
前段局部放大
一画隔两岸 <wbr>解读《富春山居图》(附图)
 
 
 
我们现在看到的《富春山居图》,是这短的前一段《剩山图》。现在它安详地躺于浙江博物馆,虽非原图全壁,然其画面峰峦起伏,林木葱笼,云山烟树,笔法纯熟,意境深邃,左端还留有火烧的痕迹。
 
这是一张价值连城珍宝级山水国画,有着离奇曲折的身世。 
 
不知有多少次,我想揭开历史的迷雾,更清晰地追踪他。寻找它沧桑背后神秘的故事。六百多年来它辗转在历史的红尘里,自元以降,所有画家莫不以得观此卷为幸,也在收藏家中以重金流传。一卷名画在归属上,它可能在某个历史阶段隶属某某个人的,但从长远看,它的人文历史价值应该是属于全社会和大众的。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来到了元代吧。
至元四年,黄公望79岁,与好友名叫无用禅师同行游玩松江,他酷爱富春江的山水,空闲的时间里,黄公望始就在江边山居南楼援笔画长卷。但他经常云游在外,而画卷留在山中。无用似不放心,怕被人夺爱,因为他可以从未完成的画面可以看出这是黄最出色的手笔了。于是他请黄公望在画中题文,明确归属。但最后这张画画到了何时呢?根据考证,清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说是经营七年而成,但黄公望自动笔至去世也就只有七年。
 
一幅画画了这么多年,也称得上一奇,而二百五十年后一位收藏者临终前嘱家人当面将此画焚烧殉葬,而其侄趁他弥留之际于火中夺画残卷,更是旷古之传奇。

 

故事是这样的~

 
清朝初期,江南小城宜兴住着一位名叫吴问卿的官宦人家,他的父亲吴之矩是个爱好收藏之人。在明代后期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购得此卷不久后,转入他手中。似乎这张画有着神气的魔力,他迷到他的儿子吴问卿。这幅画对他来说真正的爱不释手,此人不但吃饭睡觉都要带着它,还特地在家中修建富春轩一楼阁来藏画欣赏。正因为吴问卿太爱这幅画,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岁月中,逃避战乱时,其他钱财都可举手丢弃,唯独携带此卷,但并没有丢掉性命,倒是在他生命垂危之际,竟然火焚此画为自己殉葬。正如他的好友邹之麟在此画题跋里面讲,他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就好比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把东晋王羲之的名帖《兰亭序》殉葬昭陵,从此给后世人留下了多少的遗憾。这对文化的承传多有损伤。万幸的是我们还能幸运地在大陆目睹到《富春山居图》的前段部分的容颜,因为当时他的侄儿子文在旁,迅速地从火中抢出已着火的画。以另一卷画来交换,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可惜前段已经过火,部分焚毁。从此分为长短两段。
 
在以后的百年间这两段画分别又走在了风雨飘摇的历史中。

前段最终落到了浙江画家吴湖帆的手里。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吴得到这张名画,也是历经艰辛,对他喜好有佳,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
 
吴湖帆或许是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或许是出自于一个收藏家的个人品质,终于同意割爱,让《富春山居图》有了最完美的归宿。
 
《富春山居图》后段至乾隆十一年,被嗜爱书画的清高宗弘历收进清宫内府。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擅书画,精赏鉴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将《无用师卷》认定它是赝品。因为此前他已经得到了一卷《富春山居图》,也就是那幅最著名的他人临摹的假《富春山居》,后世称之为子明卷,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但也幸而如此,那卷真迹倒借此得以“全壁”。不管弘历的鉴定结论何等荒谬,《富春山居》一直藏于就在这座乾清宫里,它被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年。直到1933年随其他文物一起南迁。清亡后仍藏故宫。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政权带去台湾,至今真伪二卷均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珍品,两岸分离,遥存两地,我们期待祖国的统一,《富春山居图》将以完整的面目,重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后段
一画隔两岸 <wbr>解读《富春山居图》(附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