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你来采访我

标签:
公关新媒体世界五百强喉舌中国财经 |
分类: 媒介探索 |
听说,某小小的网站又给我的客户出了个“负面”。
登录上去一看,很多很吓人——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好多好多的负面啊!我估算了一页,有自己采编、转载友站、还有多篇连载……果然很可怕,因为包括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品牌、大企业都栽在这里,好像就是个企业信息集中营啊。
于是,我跟客户说:没关系,这不算负面,因为我们完全和世界五百强平起平坐了!
后来,我又看了这个网站,看了所谓的“分析”和“报道”。貌似头头是道、旁征博引,除了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关键的“负面”分析都只是“记者”自己的妄自菲薄:比如讲某企业品牌和文化是如何如何,我就感慨这位记者还真的是读过一些枪手给为企业捉刀的书;比如讲某行业如何日暮西山,我就在想是不是我已经不了解这个行业了呢;再比如讲营销乏力、滥用“创新”营销,于是我就真的怀疑了难道企业营销法则的创新都是教科书上教出来的?……
我纳闷了好久。到底我们的公关有错吗?又错在哪里?——难道我们设计的公关稿件一文不值?难道批判主义传播已经在中国盛行?难道企业已经沦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了?我找了个哥们喝酒。对,他是干媒体的,我是搞媒体的。酒过三巡,他问我:你来采访我呀?你来采访我吗?——我解释一下当时的语气,第一个是设问,第二个是反问——这两问,把我问醒了。
采访,采访,采访。采访才能逼近真实,而所谓烦恼的“负面”产生过程中,我的客户没有接到任何采访需求,我作为代表客户的公关接口,甚至不了解这个即将“报道”客户的媒体——充分说明了:
- 这个报道不是报道。是有人臆造,目的是什么我就不分析了,太多可能了。
- 这个媒体不是媒体。网络没有采编权,即使独家、爆料、再多的新媒体特征,但也不能颠覆网络在媒体属性上的缺失。
我想清楚了之前的问题——公关只是公关,做自己的事情,体现自己的价值;媒体没有摆脱“喉舌”,只是穿着“新媒体”新衣、借“批判传播”还尸般地耍噱头、骗眼球,再换点儿广告支持吧;那么,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中国本土企业,更要耐住性子地做企业。要明白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好坏,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与公关、媒体并无大碍。那么,请恕我直言公关,别那么轻易地、自信地告诉客户我们可以策略咨询。
同样,对媒体,求求你来采访我。
---
更多阅读:不真实不传播
http://www.yangyeqing.net/00_100.jpg
At the Core of
Communication
http://www.yangyeq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