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京b出租车拒载整改恶劣风气拿什么拯救mk出租案例 |
分类: 公关营销 |
首先,还是要申明一下,就像“沪DW
8900”一样,这里的京B也不是特指所有的北京出租车,而是连大多数京B的的哥的姐都痛恨的一些道德败坏、影响恶劣的不和谐出租车司机——
今天要说的案例,也是我的亲历,因为不说就忘了,更因为不吐不快:8月22日清晨,我回到北京,带着行李等大小几个包,等待打车。作为八年北漂,我早就知道了火车站趴活的师傅之“辛苦”——没有50元以上的活,还真的赖着不动——于是,就有了管理条例、戴着袖章手执红旗的管理员,而且在隔壁的城市,还冒出天下之大不韪,搞出个“40公里要价1480元”的打车记录!要知道,国人如此热爱吉尼斯世界纪录,不知道有没有兴趣把这么离谱的打车费也申请一把???需要点名批评的是两个车牌:北汽出租车的京BL8052,以及金银建的京BL7618。考虑到北京站的“的哥”——在那里排队趴活的,还真的是男司机多,女司机极少——他们是不情愿拉我这样的活,从北京站到豆瓣胡同的,不超过6公里十元出头的小P活,我主动在北京站街唯一可以打车的地方,恒基中心香港老饭店的西侧,那里有载客下车途径的经停站。但不幸的是,京BL8052在询问我到东四十条之后,果断地把我拒载了——尽管我已经将我的住所,向距离北京站更远的地方又挪了1公里。然后,京BL8052载上3名学生打扮的乘客驶开——不管是哪个高校,都比豆瓣胡同远出一些距离,也就是远出一些钱的意思。随后又一辆,京BL7618在拒载我之后,又拒载了其他几位乘客,包括一名老外……然后直接将车停在北京站街的辅路上开始抽烟!——完全是在等待一单去机场、或是吉利大学昌平校区的模样,悲哀!——更悲哀的是,我潜意识中认为是交警还没到岗的缘故,否则,你就是给这位师傅点烟,他也决计不敢在这个水深火热的地方停车,更别提抽烟、挑客了!!!最后,我爬上42路,为我的行李买票之后,从东四六条走回家。
我这里想说的是三个问题:
1. 缺乏监管机制,即使投诉,也没有约束效力,导致了出租车拒载屡见不鲜——特别是机场、火车站、以及一些写字楼附近。我的建议是,要不然全行业都“趴活”——非预约不接活,这样可以帮助有效提高出租车的空驶率,更是彻底解决趴活以及挑活的痹症:每个人都趴活,你还挑活吗?你还挑活,那就是你真的不想活了……事实上,在一些欧洲国家,满大街出租车,特别是空驶出租车比较罕见,人人接受电话订车的方式,既降低了路面车流量,也提高了交通运行的效率——相比中国的电话订车,还要额外收取的几元订车费用,真不知道作为服务型行业的出租公司是怎么想的——我消费者打电话给你,又没要你接听付费,还帮你增加了你公司的业务量,为什么我还要给你不菲的几元订车费?!!2. 交管部门不作为,管理力度有待加强。是这种现象没有被发现,还是根本无法根治,我想这不是需要大脑思考的问题,拿脚趾头想想都知道了——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屁股决定了话语权,那么结果就是——我们总是听到“响”,实际上没什么“屁用”!我们的电子眼,是执法的很好手段,可是,首都的大度也好、宽容也好,让电子眼执法变成了“瞎子眼”执法——该设置的地方没设置,比如火车站、机场等;而真正设置了电子眼的地方,却有诞生了一个个“杜宝良”式近乎悖论的执法窘境。3. 我们如何来帮助京B提高——这不是隔三差五去公司座谈学习,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京B司机们的提高,更需要出租车公司的主动协调、主管部门的参与!我有点担心那个老外,他如果是第一次来中国,第一次打车,遇到这样的师傅,他会怎么想?——他决计不了解上述这么多的信息,在他眼里,1就代表了全部,他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出租车可以拒载,还有抽烟的习惯?我们的出租车公司,已经开始给2008年做准备了,很多公司都给师傅们开设了英语课,以便司机们获得语言技能上的提高,但这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份儿钱照样交——不管工作日、节假日、不管刮风下雨、座谈学习,更不管是换机油,还是车轱辘跑掉了……我看到朝阳门八点左右的交警,常常拦住大灯不亮的一两辆出租车,他们真的是不想去换大灯吗?——一方面是伊兰特的大灯容易损坏,一方面即使损坏了也未必来得及更换,因为每停下来的一分钟,司机们都在算计这要交多少份儿钱!那么到底需要谁来参与,来拯救京B?我假想一个例子:为了准备2008,出租车师傅们分批接受英语培训,其中,每参加两次四小时的课程,可以算作1个学习日,经考试合格(必须有合理的淘汰率),可以兑现给每个司机1个学习日抵扣一天份儿钱的补助——试想,给师傅以学习的动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给合格的师傅车顶装上标志英语服务的3颗星,他们都是明白人,到时候拉活更容易!——这时候,学习班的气氛还能像现在一样惨淡吗?这个补助不是我来发。而应该是有关部门、乃至出租车公司自身激励体制的一种体现,当然,更重要的是主管部门对这种模式快速合理的建立规则。也有自建规则的,日本MK出租车公司,十多年前由旗下大阪分公司率先发起特别的服务攻势,包括帮乘客开门、关门、穿制服并且戴礼帽开车……当时几乎全日本都笑了,这样繁琐的细节是否有必要——但真正的效果发生在一年后,全日本的出租车都开始效仿这家出租车公司,向乘客提供无微不至的标准化服务。这里的秘密就在于,乘客认识到始作俑者的MK出租车公司,是真正把用户服务的细节做足做细,这种润物无声般的效果体现出来,就是用户在车况相近的两辆车之间,一定选择服务更到位的MK出租车。回想国内,制服也推广过了,手套也提倡过了,英语也培训过了,包括普通话服务、禁止车内抽烟、禁止车内过夜……也都三令五申过了——那么,我们现在还能做些什么呢?
前一篇:Web3.0初探
后一篇:乱评互联网:不创新,毋宁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