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科技软件开发项目制产品化互联网web3.0集成 |
分类: IT |
在我上的日语培训班上,和我攀谈的一位同学,竟然是来自于我当初大学毕业时,曾经短暂待过的一个IT公司,而且他还在回龙观居住着,于是我告诉他我在回龙观网某个版面做版主,并且向他确认了那个公司的一些老员工是否还在……
这让我想起了一段关于IT产品项目制和产品化的思考,可以说,所有做软件的人,尤其是程序员,都期望着一段程序有着长久的生命力,被众多的用户接受。在商业模式上,也仅仅是卖这个软件的授权而已,尽管这个软件的授权可能只有10元……但是,现状是相反的:
1. 程序是有时代局限性的,比如微软的扫雷,曾经风靡一时,但相信现在执着于这个游戏的人,都已经年岁不小了,更多逼真的3D游戏、在线游戏,已经将mine.exe彻底革命了,而这个.exe还曾经是我们上大学用拷贝到软盘,在安装了硬盘保护卡的机房电脑上,呆上一整节大课的理由之一。2. 从C到C++到VC到C#……程序的语言平台在变,更多优化的接口函数不断开放,这也意味着,过去平台上花了很多逻辑设计出来的程序,可能优化成为一两行代码。如果你在乎代码效率,那就更新过去的程序吧。3. 事实上,大型程序早就开始了模块化的设计。设计人员期望的是,像积木一样,搭建不同功能需求的应用。这样也帮助了相当多的程序员,免除了从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繁琐的需求调研、流程设计等等,取而代之的是,让售前或者售后的技术支持一次性安装系统解决方案的底层整体结构,随后的只是用户在丰富的功能模块选择范围中,进行单选或者多选而已。但实际情况是,面对众口难调的不同需求,项目制到产品化,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4. 而有意思的是,互联网开始在这一个进程中扮演一个全新崛起的角色。有人定义这个时代为Web3.0。那就是不再以数据为代表的1.0,也不是以搜索为代表的2.0;而是将用户信息集成、需求集成的3.0时代——这听上去不无道理,当个人信息充分集中,对应在细分丰富的网格上的时候,任何需求,任何组织的需求,都将进入可准确描述,可定义的范畴——试想一下,从我的个人经历开始,覆盖我的校友录;(Chinaren)从个人爱好开始,覆盖我的音乐、电影爱好,(Douban)找到趣味相通的人,找到听歌分享的地方;(Yobo/VeryCD)从个人地域开始,找到同城老乡,(新浪同城)找到同乡会,老三届的师兄来共同创业;(创业联盟)从个人工作开始,规划个人职业,(LinkedIN)能积累工作的点点滴滴,(Salesforce)和生活的历程;(MSN Spaces/Blog)还包括我的邮件,(Gmail)我的订阅,(RSS)我的生日,(Orkut)地图,(Map.Baidu)聊天(MSN/QQ)……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网络——当我的日程表上安排了周五晚场的足球活动,我的Web3.0自动为我预定10:30去奥体东门的出租车预约服务,到家后,我的变频冰箱自动将饮料层的温度设定为我需要的18℃,并且自动从同步了因为踢球而中止的策划案写作……这,可能吗?事实上,很难,非常难,连作为最基本要素的IPV6都呼唤了这么多年,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一直有前人在指导着我们,为我们设计,为我们规划——对我个人而言,则是一种感激,由衷的感激已有的一切,激发我们思考,激励我们前行。
前一篇:两耳不闻天下事 一心只看互联网?
后一篇:征婚征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