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自然法则》:让孩子自然成长

(2020-03-10 10:56:37)
标签:

育儿/亲子

读书

分类: 读万卷书

《儿童自然法则》:让孩子自然成长

这本书看了两遍,第二遍比第一遍收获更大,觉得还需要多读几遍才能领会更多的精髓。读后第一感觉是好想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到这样的试验班,让孩子在爱与自由的宽松环境里发展自我。可是现实中这样的幼儿园不多,即使是混龄班的教学,老师也未必是自始至终坚持这样的理念。最好的方法是自己领悟其中的精神,在家给孩子一个这样的环境,毕竟孩子在家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给孩子的影响更重大。

 

孩子天生就具备爱与学习的能力,无需后天培养,这样的观念蒙特梭利曾经提出过,也在其他的育儿著作中接触过,但需要合适的环境才能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个环境就是充满爱心的,自由的,让孩子放松身心的,同时又有一定规则的,需要大人们巧妙运用智慧营造出来的。

 

作者研究的就是蒙特梭利所推崇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爱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以及道德感、辨别善恶的能力都是与生俱来的,这些也通过科学家对低龄儿童的测试中被证明出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这些能力,顺应孩子的天性帮助孩子成长,尽量少的干涉侵扰孩子的自我发展。需要做的是大人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正面影响孩子的发展,不是直接训导孩子,而是创造积极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引导。

 《儿童自然法则》:让孩子自然成长


《儿童自然法则》:让孩子自然成长

《儿童自然法则》:让孩子自然成长

《儿童自然法则》:让孩子自然成长

《儿童自然法则》:让孩子自然成长

《儿童自然法则》:让孩子自然成长

《儿童自然法则》:让孩子自然成长

《儿童自然法则》:让孩子自然成长

《儿童自然法则》:让孩子自然成长

1.坚持用最准确、语法无误、有理有据,恰当得体的语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爱和陪伴,及时回应孩子,和孩子互动交流,尊重孩子的节奏。

3.温和而高质量的一对一指导,和孩子建立“共同关注”。

4.热情、平静、随和的态度,帮助孩子平复情绪,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有依赖感。

5.正确看待孩子犯错。犯错仅仅是一种反馈,提醒孩子要纠正预测判断。让孩子不怕犯错,才能用放松的心态去做事,才能发展自信心和创造力。

6.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规律和法则,才能让孩子尊重大自然,懂得珍惜利用大自然的馈赠。

7.给孩子留出时间放空和发呆,胡思乱想,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睡眠是最基本的身体需求。

8. 整齐有序的环境,有序环境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记忆、计划性和认知灵活度。

9.三段式教学法:首先是释名,第二步是展示,最后是辨识。

10.阅读的重要原则:第一条必须教授字母的正确发音,不能放任孩子自己去琢磨。第二条是循序渐进、顺其自然地陪伴孩子阅读启蒙,巧妙地引入新知识。

11.敏感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孩子未来能力能否拓展和加深的基础。

12.执行力的三个重要方面:记忆,短时间内保留某一信息的能力;自制力,即自我控制、专注、排除干扰的能力;认知灵活性,即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富有创造性的能力。

13.我们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帮助孩子从小自己动手,孩子的核心执行力将自然得到发展。因此当孩子想要自己动手的时候,千万不要替他做,只需要站在一旁做保护者。

14.孩子想要自己动手时,我们的首要职责,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就是控制住自己想要帮他们“做好”的念头,因为一旦这么做,我们就扼制了他们的创造力。最佳支持在于以下三点:清晰准确的示范关键动作;放手让孩子自己练习、自己寻找解决方法;在孩子气馁放弃之前,不动声色的给予帮助或点拨。

15.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保护自己。首先给孩子我们的温暖陪伴,然后教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进一步平缓孩子的自我保护。随后教孩子分析整件事,教他如何冷静应对,找到解决办法,促进孩子额叶前部皮层脑神经的发育,增强执行能力。

16.教孩子懂得感知自己内心的满意,而不是在乎他人的评判。

17.对幼儿来说,共同点凌驾于道德感和负面评判之上。当班上有孩子吵架不和的时候,我们不是把他们分开,而是帮忙他们一起回忆所有的共同经历,这一招往往立马见效。

18.有形回报反而削弱孩子内心的无形回报,因为这是一种外界刺激的快感,而非发自内心的快乐。

19.要想有效地鼓励孩子的无私行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承认内在本能道德感的存在,相信孩子天生善良、无私;有爱、亲切、善解人意的对待孩子,对待他人,潜移默化地给予他积极影响;为孩子提供良好环境,让他得以时不时做善事。

20.教育并非是给孩子灌输从无到有的知识,而是认识到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支持这些能力的发展,为孩子提供条件,让孩子找到学习的榜样。

21.重要是明白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做什么”,不是发明新“方法”,而是不要侵扰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内心想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