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地名故事之一
(2013-05-21 13:37:03)分类: 书法美术雕塑摄影诗文楹联 |
醴陵地名故事之一
明兰溪边的故事
相传上古时期山洪爆发,山间平地陷落,现出一个斗大的洞眼,冒出一股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方由此得名洪眼冲,后演变成现在的洪源冲。这股滔滔的洪水就是现在的明兰溪,溪水中富含沙金,很久以前就是醴陵境内沙金的主要产地之一。建国初设有洪源公社,公社机关驻地的小地名就叫做挖金坪,距离县城42公里。这里现在是全省著名的黄金产地,建有金鹏、金宏等两家现代黄金生产企业。
明兰溪流出洪源,进入南桥镇。南桥原名官寮乡,位于醴陵的东部,是从江西进入湖南的必经之地,也是历次战争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从这里往北出桃花、官庄,是进军株洲、长沙的捷径;往东是浏阳,往南是江西萍乡,往西就是通往醴陵的通衢大道。元末明初,陈友谅占据长沙称帝,朱元璋就是从这里进兵征讨,夺得大明的四百年天下的。1906年,作为辛亥革命总演习的萍浏醴起义爆发,这里就是起义部队东路军的主要活动地区。1930年红三军从江西进攻长沙,也是选择从这条隐蔽的山区路线行军北上的。
解放后,地方忌讳“官寮”这个称呼,在1952年改名南桥。南桥的得名就在于境内明兰溪上有一座叫做兰溪桥的石拱桥。
明兰溪流经的山区叫做九峰山。九峰山南端的主峰就在镇政府后面,因为山腰有两块巨石相对矗立,形状像是一对春笋,所以称为“石笋尖”。石笋尖下有一座著名的宅子,叫做“石笋山房”,是清末民国年间醴陵才子吴德襄的老家。吴德襄将一生积蓄购置大年书籍,收藏在石笋书房之中,当时是地方收藏书籍最多的民间藏书楼。
石笋尖往东西两个方向延伸,样子像是一条扁担,所以这一处山坳就叫做扁担坳,也有一个说法,叫做“石笋一山担两寺”。指的是山西侧的崇宁寺和山东侧的崇胜寺。崇宁寺就是南桥境内的明兰寺,现在已经完全被毁掉了,位置就在现在的明兰水库之中。相传崇胜寺创建于唐朝,是醴陵境内规模最大的寺庙,庙里大殿中两尊泥塑的金刚高达七米,是醴陵有典籍记载的最为宏伟的泥木塑像。
从明兰寺往东一公里,在现在小洞村的地方,还有一处景致叫做“三洞”。实际就是山腰上的三个岩洞。一个叫做“气洞”,每当天气阴沉,云烟水汽从山洞中冉冉腾起,仿佛山川在沉重的呼吸。一个叫做“蝙蝠洞”,顺着阶梯进入山洞,洞中间又一个平台,乳白色的石钟乳敲起来当当作响。受到声音惊扰的蝙蝠从岩壁飞出来,在空中乱蹿。还有一个叫做“响洞”,洞口不大,黝黑陡峭,将石头抛下去,“咕嘟咕嘟”的声音越传越细,有一种悠悠不绝的况味,不知道山洞究竟有多深多远。
崇胜寺在扁担坳的东头,至今尚在,就是现在浏阳金刚境内的石霜寺。石霜寺也是唐朝时创建的,是佛教禅宗黄龙和杨歧两宗的祖庭。相传当年楚园和尚在此出家后,香火越来越旺盛,从属管辖的小寺院有四十八座,房屋五千余间,有“骑马关山门”的说法。寺庙铸有一口大钟用来召集僧徒就餐。奇怪的是这钟声一直传入都城长安,使得皇上的御膳钟不敲自鸣,跟着嗡嗡作响。皇帝很是奇怪,派丞相裴休寻访而来,遂赦封石霜寺为“崇胜禅林”。后来又派遣自己的第三个儿子来这里出家,法号普闻龙湖禅师。后来,三太子继续到他处修行,师傅将他送到现在石霜寺下面的都庄水库库尾处的一座石桥上,后来这座桥就叫做“太子桥”,都庄水库也改名叫做“太子湖”了。
前一篇:醴陵进入文艺鼎盛时期
后一篇:吴德襄<<石笋山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