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苏维埃”字样的中华民国三年的“袁大头”银元
(2012-07-07 10:21: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金银币银锭 |
有“苏维埃”字样的中华民国三年的“袁大头”银元
几天前,在市场闲逛,发现了一枚袁大头银币上有“苏维埃”三个字,十分高兴,立即用低廉的价格购买回来,并进行了一番认真的学习和考索。以下文字就是自己学习和思考的一点心得。——题记
一、各种版本一览
在中华民国三年版的“袁大头”银元上,刻有“苏维埃”(繁体)三个字,这样的情况,在网上多有网友提出,看来类似的货币并不少见。我从网上用百度和谷歌两个搜索引擎进行了搜索,发现了多枚。这些银币见搏克附图。
二、货币的由来
1、红军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
《海峡都市报》2007年9月9 日《袁大头上为啥刻苏维埃》一文中说:
昨天,主持人在福州新店镇看到一块与众不同的银元:表面上是一个普通的“袁大头”,即袁世凯的头像,有“中华民国三年”的字样,可“袁大头”的后颈却紧贴着“苏维埃”三个字。
主持人顿时纳闷了,袁世凯的头像是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产物,而“苏维埃”是工农革命的标志,这两个标志怎么会集中在这一个小小的钱币上?
随后,主持人找省收藏文化研究会鉴定委员会副主委陈赞尧咨询。原来,这其中还有一段历史故事。
“1931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红色政权对敌斗争环境十分恶劣,为了适应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红军便在从打土豪缴获来的民国三年‘袁大头’旧银元上,在袁世凯头像右侧打上了‘苏维埃’的戳记,为我所用,以示区别,用来发展革命根据地经济,保障红军供给和红色政权建设。而国民党曾将不少盖有‘苏维埃’的银元回炉重铸,因此盖有‘苏维埃’戳的‘袁大头’并不多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不过,陈赞尧也指出,市面上有不少是在真币上造假盖新戳,至于主持人说的这枚是真是假,他得亲自鉴定才知道。
从中,可以看到,这个说法认定这种银币是中央红军所发行的货币,显然猜测多于实证。
2、两个上海人三十年代伪造
《南京日报》2005年3月19日报导了南京收藏家周殿元先生的口述:
谈得高兴,周先生又拿出另一枚自己珍藏的银元给记者欣赏。这枚银元和普通“袁大头”差别不大,只是正面右侧被加刻了“苏维埃”3字。周先生告诉记者,这也是其父留下的,自己查过相关书籍,皆无注录。他认为这可能是早期苏维埃政权在没有铸币条件的情况下,而加刻的,也是红洋的一种。不过,昨天下午,记者就这枚银元的来历向一位钱币专家请教,他的说法却令人大跌眼镜。他告诉记者,这种加戳的民国三年“袁大头”是上世纪30年代两个上海人伪造的。此事曾在上海滩轰动一时,当时报纸皆有报道。原来,苏维埃政权在白区老百姓眼里非常神秘,当时就有人开始收藏苏维埃政权的东西,红洋更成为抢手藏品。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上海有一家从事钱币交易的麒麟钱币社,店主叫平玉麟和杨成琪。平玉麟看到红洋很走俏,就动了歪脑筋,请一家银楼刻制了一枚长方形的“苏维埃”钢戳,选择最普通的民国三年“袁大头”,将钢戳印在其正面右方。这样,本来很普通的“袁大头”一下变成了珍贵的“红洋”,身价大增。当时上海的钱币收藏大家耿爱德、陈仁涛、施嘉干等都被蒙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地高价购买,还有一部分从上海流入其他地区。后来两人不和,杨成琪才向外泄露了平玉麟伪造红洋一事。这位钱币专家认为,周先生这枚带苏维埃戳的袁大头显然是流入市场的假造红洋。
此为两个上海人伪造说,似乎有些荒诞。
3、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行
福建邵武的货币收藏、鉴赏家方玉瑞先生撰文认为这种货币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所发行的货币:
邵武私人收藏的这枚“苏维埃造民三袁头银币”(见图一、二),经考证,为1931年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的湘鄂西省农民银行,用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版的“袁世凯像银币”翻铸的土版银币,铸工较原版粗糙,袁像右侧戳有竖排繁体“苏维埃”三字印记,以限在苏区流通使用。袁世凯像银币,又称“袁头币”,俗称“袁大头”。是民国成立之后北京政府于1914年12月,在天津造币总厂始铸的国币,铸额甚巨,据说总共铸有8亿枚之多;铸期甚长,分别有民国三、五、八、九、十年袁像银币;流通极广,全国各省及中外贸易通用。该币正面铸有大总统袁世凯的侧面肖像及铸造年度“中华民国三年”,背面铸有嘉禾花纹,中间铸有“壹圆”字样。根据1914年颁布的《国币条例》,规定国币的币径为3.9厘米,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约26.86克),成色为九成(实际成色为89.1%),含银量为六钱四分八厘。民三“袁大头”壹圆币的边齿有普通齿、鹰洋边(试版)、T字边(试版);还有合背阴阳面和签字样板。辅币有中圆(二枚当一圆);贰角、壹角三种以及镍币伍分。“苏维埃造民三袁头银币”的币径、厚度、花纹、边齿、袁像、年号、文字均与民三“袁大头”壹圆币相同,只是加戳了“苏维埃”三字,另外其币重约为26.4克,因系翻版铸造,加之流通多年磨损,所以该币比原版币略轻。
该币的珍稀程度,据华光普主编1994年版《中国银币目录》第357页载:“苏维埃造民三袁头币,五级,5000元”。又据英雄编1998年最新版本《世界钱币精品图录》第415页载:市场参考价6000元。但更为重要的是历史文物的研究价值,因为该币是一件珍贵而不可多得的革命文物,可传承后世,教育子孙。
这个说法条理清楚,有理有据。
三、“苏维埃”字样的制作
关于这三个字是怎样制作上去的,也有多种说法:
1、翻铸说
方玉华先生认定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根据民国三年银元翻版铸造而成。此说虽然颇有条理,仿佛证据确凿,但也有不可避免的问题:红军时期所铸造的货币,质地不均,工艺粗糙,其铸造水平有限,这是公认的,而有“苏维埃”字样的“民三”银元,质地良好,工艺精美,似非苏维埃当时的水平所能及。就方先生所举出的“邵武版”(图3)来说,其“苏维埃”三字确非铸造上去的。其余版本中,湘娄古玩版(图9)、露天拍卖版(图2)的字样似为铸造而成的。如果字样为翻铸,则邵武版是假的,而另外这两个则是珍品。但这两枚银币非常新,没有丝毫锈蚀的痕迹,明显有当代人伪造的嫌疑。
2、戳印说
多数人认为红军在原有的“袁大头”上盖戳,打上自己的印记,使其成为苏区的法定货币。但真正在银元上盖戳的,却不多见。上面的十三枚中,只有一枚是盖戳的,因盖戳需要很大的力度,银元已经严重变形了,估计红军不会这样对货币进行破坏的。(见图11)
3、改刻说
在银元上加刻“苏维埃”字样。除上述三例外,其余的版本均为加刻上去的。我认为,改刻是最好的,也是最简便的方式。
其一,翻铸工艺要求高,成本也很大,红军既不易掌握,也过于浪费。
其二,戳印对货币有所损,非上策。
其三,加刻既经济,又美观,只要有一个成熟的作匠,一天就可以改刻多枚。对于红军来说,是可行、可取的好办法。
四、关于真伪的鉴别
如果以上推断是对的,那么,可以认定图2、9、11三枚银元是赝品。
图3、6、7、8、12、13刀法一致,字体相同,与我所购得的,也基本相似,其中13则一模一样,似为真品的原有形制。理由:
1、字体优美
作为苏维埃的法定货币,虽然改刻,但国家形象一定会很注重,而书写者的书法水平一定会有很高的要求。
2、刻艺高超
从字体的刻写中,可以看到,图13刻字的技艺十分高超,没有拖泥带水的地方,干净而整洁;刻的虽然不深,但却十分清晰。作为国家发行的货币,理应找到好的刻工来改刻,而不能草率从事。
3、时间推断
对图13的货币进行考察,会发现,其中黑色的锈蚀痕迹明显,而改刻部分虽然锈蚀也很明显,但却和整体有时间上的差别。这说明,铸币与改刻是非同步进行的,而改刻部分,也不是近十年的伪造。
五、结论
这是红军时期的一枚银币,或者是苏维埃政府所改刻的真品,或者是同时期人借用苏维埃政府名义改刻的赝品。
如果是前者,则具有十分珍贵的文物价值,其价值大致在1万元以上,有标价5万元者。如果是后者,因其十分珍贵,也应价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