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更名游戏
(2013-12-14 19:58:24)
标签:
股票 |
分类: 股市江湖 |
来源:腾讯财经 王月
导语:
上市公司频繁改名一直是A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频繁改名有什么好处让这些上市公司乐此不疲呢?据统计,历史上曾有数十家公司改名前后股价有超过100%的涨幅。
近日,半年多前刚刚更名的菇木真,在重组失败后,宣布改回原名“星河生物”,随即公司股票当日涨停。而这种情况半年前在“山下湖”更名“千足珍珠”时也曾发生过。
现象:上市公司更名改姓“攀高枝”
上市公司改名也是颇有学问的。什么行业热,改名就往什么地方靠。科技热,就改某某科技;网络热,就改某某网络;生物制药热,就改某某生物。
上市公司因为重大资产重组、借壳上市等原因而改名,本来不足为奇。但在A股市场,各家上市公司追赶“热点”,在公司名称上绞尽脑汁,以求与市场热门概念“联姻”的做法,着实令投资者眼花缭乱。
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今,A股公司共有超千条更名记录,涉及上市公司数百家,平均每年有超过50家公司变换了名称。而其中改名次数最多的浪莎股份,在15年内改名12次,几乎每年改1次。排在改名亚军位置的是西部资源,改名10次。
动机:改名实为“障眼法”
在很多改名后股价大幅上涨的股票背后,挥之不去的是游资若隐若现的身影。
许多上市公司改名的同时,其主营业务并没有丝毫改变,也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资产重组和股权变更,它们需要一个新名字是别有用心的。
曾几何时,IT、网络、通讯、生物等朝阳产业在二级市场极受投资者追捧,股价普遍大幅飙升。一些从事传统产业的公司在没赶上高科技产业投资热潮的情形下,转向了一种“钢铁+水泥+鼠标”的投机性更名热潮中。
此类“新瓶装旧酒”行为,纯粹是为了迎合庄家的炒作需要,通过虚假资产重组和无节制的改名来博取二级市场不菲的收益。
而投机更名、炒作股价的背后,又往往伴有种种难以示人的局部(私人)利益。这从许多上市公司更名前后的股价变化中便可见端倪。
股民:难识庐山真面目
目前监管层对上市公司更名并无明确限制,只要经过公司董事会等法定程序,到工商局变更登记即可。这为上市公司频繁改变名称、一味地追逐新概念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让投资者难识“庐山”真面目。
换了名字的公司,往往给投资者以焕然一新的感觉。在以往“炒新”氛围浓厚的A股市场,这一招颇为讨巧。而事实上,“更名改姓、重新做人”,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变化与资产重组一般都会导致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好转、名称变更和二级市场股价上扬等程序。特别是被市场所热衷的行业,由于市场前景与成长性较好,加之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因此相应上市公司股价自然较传统行业上市公司要高。
奇怪的是,总有一些先知先觉者提前大量底部建仓。而可怜的是那些因信息严重不对称而于低部斩仓、高位买进的散户投资者。
难怪有评论称,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更名,背后都演义着数不清的散户们的泪水和庄家们的欢笑。而这才是上市公司更名的真正原因。
A股更名之最
最讨巧的更名:云南旅游(曾用名:世博股份)
点评:早前,云南旅游购买了世博集团旗下的云南世博出租汽车公司100%的股权及土地、房产,2010年9月,在距离上海世博会仅剩一个月左右时间,世博股份更名为云南旅游。业内人士点评其在“世博”的剩余价值快用完时,改了个长线的美名十分讨巧。云南是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云南旅游”的名字用100年都不过时,果然,改名后近半年来,受各种利好信息辅助,股价节节向上。
最无厘头的更名:ST零七(曾用名:ST达声深达声A)
点评:ST零七和英国的赫赫有名的电影《007》有关系吗?很多投资者看到这只股票名会这么问。其实这是因为ST零七的股票代码是“000007”,让股票简称从公司名回归股票名,一时之间在市场上抢尽了风头。
最易弄混的更名:凤凰股份(曾用名:ST耀华耀华玻璃)
点评:看到凤凰股份,多数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上海凤凰自行车,此后是与之相关的上海“凤凰股份”。但此“凤凰”非彼“凤凰”,现在的“凤凰股份”是只江苏“凤凰”,公司是江苏凤凰置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房地产投资等业务,由耀华玻璃重组变更而来。而我们熟悉的上海“凤凰”在经历“凤凰股份-G凤凰-凤凰股份”三度更名后如今叫“金山开发”,主营业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最郁闷的更名:格力地产(曾用名:*ST海星海星科技)
点评:当傍名牌+傍热门行业后,股价会表现很好吧?但*ST海星给了一个否定的答案,在更名前它还曾摸高到15.68元,但从2010年2月搭上了地产这条逆风船后,股价迟迟不见起色。而同姓兄弟格力电器)股价节节上升。
部分更名“大户”一览
证券代码 证券简称 更名次数
600137
600139
000030
000034
000885
600691
600759
600862
600703
60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