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银行股的戴维斯双击:现在是投资银行股的最好时机
(2012-07-01 23:53:30)
标签:
银行股投资时机股票 |
分类: 投资感悟 |
银行是百业之母,是国家经济的根本;只要经济持续发展,银行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银行,曾经是各级政府的“第二财政”,肩负着过多的社会责任,甚至政治责任,因此出现过巨额坏账,被称之为“政策性亏损”;经过改制上市,中国的主要银行已经轻装上阵,转变成现代意义的商业性银行,赚钱就成了银行的主要经营方向。
A股市场的银行股,自从上市以来,业绩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市场中最赚钱的行业,不管国家的货币政策收紧还是宽松,也不管“次贷危机”还是“欧债危机”的冲击,都是如此。
A股市场的银行股,2008年之前,市场一直给予较高的估值。即使高举巴菲特大旗的私募基金经理但斌,在招商银行每股33元、市净率超过6倍的情况下,仍然表示:“这个价格至少在我看来是非常低廉”(见《时间的玫瑰》47页),这反映了当时整个市场人士对银行股长期前景的乐观看法。
然而,随着“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渐次袭来,美国百年老店“雷曼兄弟”的轰然倒下,欧洲的银行深陷泥潭,让看好银行股的市场人士目瞪口呆。在风声鹤唳的环境下,曾经高调看好银行股的市场人士纷纷改口,例如但斌现在就认为银行股是越陷越深的“沼泽地”,即使如李驰一样的“死多头”也噤声不语了。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这几年,银行股的盈利增长没有改变,股价却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招商银行的市值已经腰斩还在下跌,市净率由超过6倍逼近1倍,多家银行股价甚至跌破了净资产。
是市场中人吓破了胆,还是银行面临破产?
近年来,上市银行的业绩增长依然强劲,市场预期的坏账并没有出现,舆论转而攻击银行“垄断”、“暴利”、“乱收费”。看来,不是银行要破产,而是市场先生的情绪变化莫测,是市场人士在“外面的”危机影响下胆寒了。
在“外面的”真实危机的影响下,预期的“里面的”利空怎样了?
首先看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从偿债年度看,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2011年、2012年到期偿还的占24.49%和17.17%,2013年至2015年到期偿还的分别占11.37%、9.28%和7.48%,2016年以后到期偿还的占30.21%(摘自国家审计署的报告)。去年和今年,是偿债的高峰期,到目前还未出现赖账的迹象。
其次,房地产贷款的坏账目前也没有踪影,房地产商的破产也鲜有出现。
第三,利率市场化的大门也在逐渐打开。其实,过去几年,存款利率的上限虽然没有放开,商业银行利用银行理财产品进行“高息揽储”的竞争行为早已展开,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近17万亿元,2到3个月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有的超过了5%,说明利率的竞争其实早已开展,银行的业绩也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在贷款依然紧缺的情况下,贷款利率的下限是否放开根本没有意义。
预期中的三大利空到现在都没有兑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等待银行股的戴维斯双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