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记者驻华十年见证中国变迁
参考消息网6月20日报道
英国《卫报》近日刊发署名文章,作者华衷在文中讲述自己驻华近10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感叹中国实现全方位革新。
作者说,2003年,我前往北京工作,当时我认为,我干着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在最大的国家为我最喜欢的报纸效力,而这个国家正处于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变革时期。过去十年里,我坐在前排观看了200多年的工业发展过程像电影一样在一个巨大的屏幕上快速播放,而这场电影的演员有10多亿。
我在2003年的首个任务是起个中文名,我选了“华衷”,部分是因为它听起来有点像我的英文名字“Watss,Jon”,但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对中国忠实”。
我的报道重点一直是发展及其对个人和环境的影响。200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第六位,2004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09年超过德国,2011年超过日本。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它将在今后15年内取代美国的第一位置。它的网民人数、能源消耗和汽车市场的规模已经居于世界首位。
过去9年里,从农村移居到城市的人口已经达到1.2亿,是英国人口的近两倍。正如我在重庆发现的那样,这种惊人的变化带来一些问题,但是中国在多数情况下似乎避免了其他快速城市化国家出现的最严重的贫困、犯罪和贫民区等问题。
然而,它似乎也比较脆弱,或许是因为另一个重大经济发展引擎是基础设施投资。在这个时期,中国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全国各地的电力、交通运输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建:西气东输管道、南水北调工程、数百个机场以及将沙漠的风力电厂和太阳能电厂与城市缺电消费者和工厂连接在一起的大规模新电网。
作者称,观看财富和力量从发达世界向发展中世界重新分配是莫大的荣幸。在全球范围,这样的变化确实需要全面的迁就融通,否则就会发生暴力冲突,中国似乎对这两种情况都有准备。这个时期的其他新闻显示了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摧毁卫星导弹试验的突破、第一艘航空母舰试航、新式隐形战机的研发以及军费开支的稳步增加。
负面报道常有发生,中国的许多积极发展没有得到重视。但是,作者也认为,笨拙地阻止采访实际发生的情况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没有什么好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