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福伟论小说(干货)

(2023-12-23 20:42:51)
标签:

文化

徐福伟的“干货”

 

一、好小说的标准:有意思,有意义

首先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无须过分炫技,但要有“深度的变化,要反映出联系和联系的中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符合生活的逻辑又契合艺术的真实”其次小说还应该“让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而且还是充当的社会道德的地震仪,甚至能对未来的暴风雨、民族、社会心理乃至人类的苦难做出预报”,这哲思层面的要求就是所谓的“有意义”。

读者大众是一种“意义动物”。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的意义何在?要是一篇小说不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关心这个问题,读者就会失望之至。小说“有意义”,指小说的思想、主旨,隶属于哲思层面,代表着作者对这个世界、社会、人生、历史、文化的一系列看法和见解。满足小说阅读者的代偿心理需求。

小说的叙事空间可进一步细分为故事空间、情感空间和哲思空间。

好的小说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故事,故事是小说的框架,其中的真情实感则赋予了小说更强的生命力。

“凡说人情物理者,千古相传”好小说是一个大的情感吸纳器,往往吸纳着一个人的情感,一群人的情感,甚至一个时代的情感。从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情感共鸣的桥梁,让读者随着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同感受痛苦体验,跨越障碍,把心灵结合在一起,以此构建一种宽阔的情感空间。从传播学和接受学的角度而言,读者大众从小说中获得的不仅是一些具体的故事和细节,更主要的是“通过类比获得某种对于普遍性和事物关联性的宏大感受”,这种感受能够帮助读者大众重新理解生活,应对生活的烦琐细密,而且也能促使读者将无处安放的情感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去爱所爱、恨所恨。这种小说阅读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即是读者大众的“代偿心理”。

第三层是哲思空间。好小说不仅需要有好看的故事、有张力的情感空间,还需要引起深思的哲理,才能放射出思想的光芒。在“共通”的故事、“共痛”的情感基础之上建构起“共思”的小说世界。哲思空间第一探讨生命与生存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第二探讨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尊严,其中包含对人性的思考;第三则是对社会、对历史、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

 

二、写作实践小说要用形象说话,不能用第三者旁白,不能议论,更不能给出“结论”。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外挂”于故事。不能让旁白、议论、外挂“冒头”

1、选材

直接材料来源于作家们的日常生活经历,包括各类人、事、景、物等。作家对直接材料有切肤的感受,因而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会得心应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每位作家起步创作都是先从写自己、亲朋开始的,然后是写道听途说的故事及新闻事件或者某些在生活中偶然触动情感线的东西,一般都是由经验型写作逐渐向体验型写作过渡。考察作家创作的成熟度,要看其是否具备体验型的写作能力。间接材料一般来自他人叙述、报纸杂志、阅读的书籍、影视节目等。间接材料相较于直接材料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鱼龙混杂,需要作家们调动自己的写作经验与情感体验,来摘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要避免出现选材的同质化。选材要新颖化,要选别人所未选,写别人所未写,或者就平常素材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与哲思

生活的质感指小说创作要来源于生活,具备生活的真实性,有生活本身的自然逻辑,而非自己胡编乱造,要自然地写作。真实性首先源于小说所建构的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同构性,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典型性。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延续。

汪曾祺说,我写的小说的人和事大都是有一点影子的。有的小说,熟人看了,知道这写的是谁

2具备生活的质感与痛感

生活的痛感指作者将自身深沉的情感、生命、哲思体验融会贯通到小说的叙事、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节的刻画、氛围的渲染、节奏的把控上,从而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共通”故事,由此产生情感的共振与共鸣,从而达到“共痛”的情感境界。

3人物形象“生气灌注”

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优于自然物的根本之点在于靠心灵灌注给它的生气;艺术美存在于普遍思想与具体心境和情感、理性内容与感性现象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中。根据这一尺度,黑格尔高度赞扬达到古典美高峰的希腊艺术,特别是雕塑艺术,认为希腊艺术家在创造性的艺术的自由游戏中,用完全由精神灌注而显出生气的人的躯体作为形象塑造的对象,消除单纯自然与精神之间的差异,使外在形体成为美的,彻底塑造过的,受到生气灌注的,在精神上是话的形象

文学更是如此。文学是人学,向内关注人性、人心、人道和人情,向外展现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生命运浮沉与生存境遇。作家小说应该以一种同情心同理心去贴近人物,走进人物其内心深处,了解其最为幽微隐秘的心灵深处的悸动,捕捉生命升华的每一个瞬间。这是对人性的基本尊重,也是对人物生存处境深切的体谅。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塑造出“生气灌注”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否是“生气灌注”,直接决定小说是否能够立得起来。因为人物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及担负着“对人类生存本相进行全方位曝光的重任”。塞米利安在《现代小说美学》中指出,不朽的小说作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新的人物形象,创造出新的堂·吉诃德,新的哈姆雷特,新的巴扎罗夫,新的K,甚至新的巴比特。

4、以细腻的细节打动人心

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报告文学,细节的传神、细腻、生动,无疑是作者创作实力与作品成就的硬指标.“细节决定成败”。细腻的细节,都是颇具感染性的,能够在不经意中触发读者的心弦,从而打动读者。

小说的真实性也是建立在细节的真实性基础之上的。因为一部小说是由许多个细节构成情节的。巴尔扎克认为“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没有细节描写就不能构成小说。

5通俗性

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纵观整个中国小说史,不难发现其对于“通俗性”高度重视。班固曾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魏晋志怪志人、唐传奇、宋话本等,皆以通俗见长。何为通俗性首先是“话须通俗”,即小说的语言必须口语化、大众化;其次是内容要生动实在。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通俗有利于读者的阅读与接受,从而具有普及性;从小说的本体角度而言,可以提高文学地位,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正是由于小说的通俗性便于发挥其影响力,甚至具有改造读者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也就是“有益于世道人心”和移风易俗之功效,所以无论是封建统治者还是启蒙领袖,都特别重视小说这一文体。康熙曾查禁过小说,康有为敏感于小说的“通于俚俗”价值,梁启超更是将小说提升到“新民、新国”的政治高度,鲁迅曾希望借小说改造国民性。有些作家唯恐其小说作品被冠上“通俗”的帽子,追求“阳春白雪”而躲避“下里巴人”,这是本末倒置

6、虚实相生,以虚击实

小说艺术特点之一是虚实相生。“实”是指小说的故事层面,是直观显示给读者的文本框架结构;“虚”则指情感和哲思层面,是彰显内艺术空间之核。从小说的创作主体与客体的角度而言,“实”是社会现实生活“虚”则指向创作者的主体性。小说是一种虚构的艺术,是指创作者的主体性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客体性的再次加工、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虚构是小说的灵魂。巴尔扎克说“文学是庄严的谎话。”但小说的虚构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虚拟与再创造,也就是说这种虚拟与再创造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现实生活依据的。王德威说,小说家看遍人生的崇高与低俗,唯以文字、以故事继续述说古今,演绎悲欢与涕笑。小说虚构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推陈出新,以虚击实。过去如此,未来亦如此。

 

 

 

202312月,丁力根据网上资料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