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央企业,距离企业年金还有多远?

(2007-12-12 18:49:13)
标签:

知识/探索

人力资源管理

分类: 《钰杰谈保险与企业年金》

现在无论是拨打工商银行还是招商银行还是光大银行的声讯热线电话,都免不了会给你推荐企业年金的业务,平安保险、人寿等机构也不断的往各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打冷电话。从2005年8月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通告》公布了第一批3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两个半年头了,然而企业年金依旧面临着上面热下面冷,机构热企业冷,市场热源头冷的现状。

有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内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每年将有1000亿元的增长规模,各类年金总量可达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银行、保险、基金、券商、信托……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瞄准了这块巨大的奶酪。

按理说,企业年金使员工能够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企业退休金和机关退休金差距较大的问题。但在实践中,企业年金制度能否使各方都受益,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也是很多企业高层们所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所在,看着是国家在这方面是非常鼓励的,职工也是有需求的,金融部门也是非常积极热情的,但问题是这不是小事情,搞不好是要被骂娘的,责任重大、历史短暂,谁都怕担责任。

此外,尽管国家支持,然而税惠制度方面的文件政策缺口还很大。要求下了一箩筐,但是不合心意的那一个没到,终究还是不满意。其实这是个划算的政策,虽然实行税惠政策确实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作为社会养老体系的重要支柱,企业年金的存在,可以大幅减轻财政的养老负担。有关测算表明,在企业年金上,政府每减少1元钱的税收,最终可以节省5元的养老开支。

当前国资委的152号文给各大中央企业在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上定下一个大的时限,要求最晚在2008年底完成。事情似乎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刻,但是我等静心的听去,却有霍霍磨刀声,然而却无法让人心产生惊悚的战栗感。等待着、等待着,静观其变还是加入磨刀的行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管理节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