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做个课件,太忙,进来少了,今天看见寒江雪的文章,正是我酝酿已久的,但迟迟未发的。文章已说的够详细了,也省了我多费口舌,看图吧!
我们去的人还真不少呢,等待免票中······

广庆寺早些年还有和尚,人也很好,也不收门票,有心的人放俩香火钱,而今不行了。

在等待过程中,拍照院墙上的兽头。

竹的青把整个碑廊也映得发青。



三苏坟位于郏县茨芭乡小峨眉山的箕形山坳里。三苏坟及门前神道两侧排列的石人、石马、石羊等和大柏树,原来只有这里收5元的门票,守门人也很好,我上中顶莲花山时,就是守门人免费为我看车子的。


三苏坟: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样,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

石坊,坊柱上镌刻着苏轼狱中示子由的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上面千秋景仰房子上面的神像。

老二苏辙之墓及供桌下的精美石雕

老大苏轼之墓及供桌下的精美石雕

其父苏洵之墓及供桌下的精美石雕。苏老泉供桌上的香炉石被视为“摸福石”,当地有一顺口溜这样说:“站立祭坛闭双目,直行向前去摸福,谁能摸住香炉石,万事如意尽是福。”

思乡柏,树干都向西南方倾斜,传说是三苏品德感动草木,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遥望其家乡四川眉山县,被人们称为“思乡柏”,看看院墙就知道了。
其实最有名的应是苏坟夜雨,每当夜深人静,山风来袭,柏树林中会发出一种酷似下雨的声音。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坟,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开门观看雨景,屋外不但没有下雨,反而月如明镜,遂填词留念:“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后人屡试屡验,称其为“苏坟夜雨”。有时间还真得在这里住上一夜,听听这传说中的苏坟夜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