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二

标签:
青树坪人林阿木linamu文化 |
分类: 闲话杂说 |
前天,4月11日,网上读到几篇文章后,知道是王小波去世25周年的纪念日。我向朋友感慨道:
俺这外省人纪念这位王作家,想得起来的,是在他还不怎么出名的时候,买过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他的《黄金时代》。曾企图写一篇《网络时期的爱情》,以对仗他的《革命时期的爱情》。唉,后来没写,毕竟本人今生只是读者一名。
我买的这本《黄金时代》,应该还在老家的书柜里,和之后买的他去世后出版的那本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放在一起。
王小波的作品,后来名声很大,不过,对才活了45岁的作者来说,已经是杜甫说的“寂寞身后事”了。
我虽然爱读书,但中年以后,小说读的较少。我仅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的北京二王(王朔,王小波)创作的小说,不容小看。可是王朔,我儿子读的比我多。而王小波,国内的影响后来才发酵,而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家里所存的他那两本书。
后来稍稍想了一下,我以为:尽管名声巨大,却不太为体制话语所承认的这两位作家,其意义,则分别是从话语、从思想(及思维方式)对“新华体”的解构与颠覆。马恩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如是产生的“新华体”,其广泛的内容及外延(如从思维定势一直到生活习惯用语等全方位的意识积淀),或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几代人,难以清醒认识,难以理性批判(但已有人概括出了这一概念,不可谓不深刻)。二王作品的问世,当为石破天惊。其影响,恐怕须待以时日,到尘埃落定,人们才能作出准确评价。可目前,单以这一层面来估量,二王应该也算是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作家。
他们的作品,分别以话语与思想为突破,所以,似不为人所相提并论。
二王皆属50后人:王小波1952年出生,王朔1958年出生。但王朔比王小波名世要早一些,从这点来说,我把王小波算做是二王中的王二。另外,王小波小说中,有一个主人公名叫王二。这名字虽不是夫子自况,却因为作者而不死。故我这有点随便的文字,不好作认真的纪念文字看,便题作了纪念王二。
1994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黄金时代》应该是大陆初版。抄来一段旧的网文置后,以回想一下当时的情况。因老家遥远,疫期回乡不便,附录的书影,也只好从网上找来。可图文都没找到作者名,在此致歉。
王小波生前小说在内地出版的寥寥无几,他耗费了十几年的光阴写成的小说《黄金时代》于1992年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出版,并且获得了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并获得了奖金。后来王小波利用这笔奖金在北京顺义买了一套房子,然而令王小波想不到的是《黄金时代》在内地的出版却是屡屡碰壁。圈内都觉得这本书写得好,但是众多出版社却都不敢出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小波大胆开放,甚至有些重口味的写法。而在香港出版的《黄金时代》更是被改名为《王二风流史》并被划入了有色小说的行列,面对现实的残酷无情,此时的王小波难免有点心灰意冷。
1994年时任华夏出版社编辑的赵洁平,冒着巨大的风险,瞒着上级私自出版了《黄金时代》,事后遭到了上级的严厉指责。然而更惨的却是这偷偷出版的《黄金时代》因为没有走正规的发行渠道销量惨淡。
在那段时间常常能看到王小波和赵洁平两人推着自行车,后座捆着《黄金时代》奔波于各大小书摊和图书批发市场去推销的身影。但即便如此努力的推销,在王小波去世的时候,这套书籍仍旧没有卖完。
1997年王小波去世。这本书的销量还是很冷清,直到他去世四年后,随着他的另外两部小说和《黄金时代》组成了时代三部曲面世,这套小说才屡次加印,开始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