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人识得三郎庙

(2010-11-30 12:11:48)
标签:

青树坪人

林阿木

休闲

长沙

摄影

分类: 观书赏画

    在湖南长沙东二环鸭子铺大桥南头的西侧下桥,往晚报大道方向走,不用走多远,可见旁边一处看似临时建筑的围墙之间,有几座不起眼的平房。外面的路边,分立着两只小石狮子。里面的一面白粉墙上,则用红漆写了“大王庙”三字,还画了一个指向里面去的箭头。昔日诗云:“万山丛中藏古寺”,不想今日,闹市此处隐庙宇。于是,虽非信士,闲人青树坪人还是走了进去,一是瞻望这里菩萨的风采,二是满足自己的一种好奇心吧。


    到里面看了,却没看出个什么究竟来。也许是没认真、不仔细?里面除一排三进三个殿堂,西头还增设了一个神位,似乎供奉着一位信戴的主儿。东头朝西开的门进去,则是香堂,里头香烟缭绕,好些上年纪的信女正在跟着一位僧人作揖诵经。院子对面,是一戏台。全部建筑规模不大,也不算陈旧古老,恐怕没多少年。即使是室内的一些捐碑,看去年代也并不久远。

 

    我不能知道这座庙的来历。即使是这座庙宇的全名,中间正殿门上的那五个字,我也只能认出百分之八十:打头的那个字,我竟然不认识!问一位拜菩萨后抽空喝水的老年妇女,她说:毛字出头,念毛。我半信半疑,忽然见僧人也停下诵经了,便挤上去请教。他正在解答诸信女的诸问题,忙里抽空回答了我:念三,三郎庙。再问,就说:《康熙字典》上有的。关于此庙的来历及掌故,自然不便缠着去打听了。


    我这人虽不是学者,却有点学究,回来果然去查《康熙字典》了。在三字中没查出个什么所以然,只是看到其篆书的写法,心想也许有点关系?但也只是自己的主观臆猜而已。又去查秦公的《碑别字新编》,吴钢的《唐碑俗字录》,也无结果。束手无策之际,想起那老年妇女所说:毛字出头,念毛。一激灵,便复去《康熙字典》查毛部。


    果然在毛部查到了一个“毛字出头”的字!释文是:【字彙】苏甘切音三【海篇】囗郎碑名囗郎神本三郎神也蛮人呼参为囗转声为三  又囗阳镇在沂州费县  又村名行唐西有囗赵村(——囗即那个“毛字出头”的字。因字库无此字,只好暂时以此方框代之。)


    字解决了,不过,关于长沙的这个三郎大王庙,我仍然一无所知。所以我写了这些文字,配图发出,题目叫“几人识得三郎庙”,也就是叫问一声的意思:愿见多识广者有所闻,或可释疑解惑予我哉!


    后来在读网时,发现一篇网文,也是说到这样子的三郎庙的,可与长沙此庙相互佐证。特录一段文字和一张图片附后,并向这位河南的作者致意为谢:

 

    在郏县东南的姚庄回族乡境内,有一条发源于宝丰境内的运粮河,在这条河的边上座落着一个以回族群众为主的回汉杂居的村子——三郎庙。说起三郎庙,它的名字中的“三”字的写法有些特殊,这个“三”的正确写法是“毛”字出头,因为现在的各种字词和电脑输入法中均无法查找到该字,为了书写和识别的便利,只能以这个最为简单的“三”字来代替。这个“毛”字出头的“三”字,在《康熙字典》中对其解释为:毛(上边出头),音三;在《海篇》中这样解释:三郎,碑名,三郎神名也。蛮人呼叁为毛,转声为三。在郏县,就有三个村子以此命名,而对其来历都与三郎神有关。姚庄乡三郎庙村是这三个村子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该村原名杏花村,唐代之前修建了三郎神,以纪念三郎,村名就延续至今。(溥滨渠畔:《运粮河畔三郎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187f610100ej11.html

                                                                                      20101130

东二环鸭子铺大桥南头

几人识得三郎庙

几人识得三郎庙

几人识得三郎庙

几人识得三郎庙

几人识得三郎庙
几人识得三郎庙
几人识得三郎庙
《康熙字典》“三”字
几人识得三郎庙

几人识得三郎庙

几人识得三郎庙
在《康熙字典》毛部查到了这个“毛字出头”的“三”字

几人识得三郎庙
郏县“三郎玉泉”纯净水
几人识得三郎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放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