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理解!户籍制度运行的三种低能现象
(2010-08-21 23:10:45)
标签:
户籍制度低碳gdp邓超明户籍社会信息化杂谈 |
分类: 超明·零度观察 |
难以理解!户籍制度运行的三种低能现象
文/赢道顾问
最近跟户籍迁移方面的事情亲密接触,发现这个制度不仅本身存在问题,更重要的是,其现行的运作机制和管理工具都是相当的落后,用“低能”一词形容也不过分。
这里先不谈这个制度本身的问题,仅拿其现有的运行方式和使用的工具晒一晒,看官就能明晓“低能”是如何“炼”成的。
低能之一:从A地迁移到B地,需要迁移申请者拿着迁移证或者N种证明跑东跑西,难道就不能聪明点,搞成电子化方式?自动调转、自动查询,而迁移者只需现场做确认就行。这样做了,还有利于人口普查和流动人口的监管等。何必要迁移者拿着几张破纸来回地跑。落后的制度、落后的办事方式、落后的管理工具,然后造就了这样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低能现象。
智商正常点的领域,都在向信息化、系统化、流程化方面提升。二代身份证的面世,让这个信息化有了一点进步,但这点进步遮掩不了整个机制运行的落后。
低能之二: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户口问题,尤其是身处一线城市的高校,学生入学时往往把户口也签了进来,但实际上毕业后,大多数人就得迁走,根本留不下来。大多数情况下,户口还得办回原籍,其中又牵涉到了派遣证等材料,从三四年前把户口从原籍迁过来,然后三四年后又签回去,来回折腾。其实这些东西完全都可以上网,采用电子化地方式处理。总不致于通过原始的处理办法增加人们的劳动量,为GDP做贡献吧。
低能之三:各种不同情况下的户籍事宜办理,可能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多种材料,比如高校毕业,先迁往某地,而未落户,需要转回原籍,则需要在各处开立证明材料,比如未落户的、学校的、迁出地派出所的等,还要当事人写申请;还有其它不同的情况,在网上查询时,可以看到还出现了相互“踢皮球”的现象,搞得当事人不知该找谁。
这个问题要智商高一点,其实这类户籍信息早就该纳入统一的系统管理,可上网查询,某人的迁移历程、当前的户籍等,在办理时又何须要多种材料呢?有可能是这样的:多打印几份材料,多开车跑几趟,多找几个部门,每个人还能为GDP贡献一点增长率,每年估计全国有上亿的人办理这类事情,对GDP的贡献肯定不少。
另外一个事情还值得提一提,现在还在使用的一些一代证,以及有少部分人的二代证,身份证号码在银行或者相关机构的系统上出现查询不到的现象,信息的统计、收录和更新效率,可见一斑。如果放在市场化的企业里,估计早就无法应对市场需求,破产了。
拜托机关诸君,哪怕多用一点脑细胞、哪怕从庞大的财务开支里分一点预算,在不能、不愿改变现行户籍制度的情况下,起码提高其运行水平、运行智商、运行效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