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居者保障性住房民生住房消费房价 |
分类: 超明·零度观察 |
“居者有其屋”仍然是重要的民生目标
文/邓超明
虽然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草案中的“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一段进行了修改,将“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改为“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但“居者有其屋”的城市理想仍然为众多在城市里打拼的人们所坚持。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居者有其屋”强调了居住者对房屋的所有权,相应的住房消费模式就是通过商品房市场取得拥有产权的住房或通过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房获得有限产权的住房;“住有所居”强调了居住者对房屋的使用权,有房可住,相应的住房消费模式则是租住他人房屋或租住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公共租赁房。
虽然发生了这样的转变,但从根本上讲,“居者有其屋”的民生目标仍然是很可贵的,而且是有必要通过多种措施推动的。而“住有所居”将成为这种目标实现的缓冲。
但要实现“居者有其屋”,不仅在于公共机构的努力,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合理调控楼市的供应量及价格走势,同时也需要购房者们的努力,离开了任何一方,都无法实现多赢的局面。
从购房者的层面讲,有这样几种非常不利的现象需要人们反思,一是不少人还保持着“不努力就想有大收益”的想法,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不再充电,没有目标,碌碌无为,收入不见涨,职位不见升,十数年、数十年过去后,一无所成,反而整天怨天尤人,买不起房,无法让家人过上安乐的生活,认为是全社会都对不起他。70后、80后们,趁着还算年轻,赶紧反思自己有没有这样想法,不然,生活不可能得到改
二是不少人到大城市后,就想着在大城市工作几年后,就能够买房,不愿意再回到中小城市去,其实有这样的想法,是很不错的,值得鼓励。但不少人自身的收入水平和能力,很难去实现这种想法,于是大家就会责怪这所城市的房价太高,其实放到中小城市去,完全能够承受当地的房价。比如现在不少人到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但现在这些城市里的富人阶层群体扩大得非常快,房价的上涨也很快,一般的工薪阶层基本上很难买房,如果想实现这样的“居者有其屋”目标,只有更加努力地奋斗,还需要一些机会,不然很难立足,年薪10万来讲,在京沪深等城市,已经算不上高工资了,承担按揭买房的高压力也属正常。在往后面发展,这些城市的房价仍然有上涨的可能性,道理很简单,全国各地的富人都在往这里会聚、置业,加上当地的大学毕业生,购房需求基本上不可能往下降,除非多个行业的发展遇到问题。这种情况下,大城市的一些人可以向二、三线城市转移,而二、三线城市里的人也可以向县市级城市转移,“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从公共机构的角度讲,削弱住房的投资品属性,严格二套房政策,引导居民的住房消费方式,在坚守18亿亩耕地的政策红线的同时,合理增加城市化所需土地供应量,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以及加快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将是化解楼市压力,同时抑制房价不正常上涨现象。对于什么样的上涨幅度,以及什么样的价格水平相对合适,也需要有相对权威的标准,以便判定房地产市场运转的健康与否。
“居者有其屋”对人们居住生活确实是更好的保障,要比“住有所居”带来的好处要多,但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则需要“各得其所”,如果一定要“削足适履”,则各方的意见都无法满足。
快女与城市营销:
借势快女 渠县如何做城市营销
创业: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