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走向上看:六十年建筑承载的寒士情怀
(2009-09-03 23:43:41)
标签:
寒士广厦课桌情怀杜少陵杜甫楼市房地产房价房产 |
分类: 江湖夜雨四年灯 |
向前走向上看:六十年建筑承载的寒士情怀
文/邓超明
遥记1200多年前,少陵野老杜少陵得亲友资助,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引来诸多小孩扯草堂茅草,耻笑诗人。诗人百感交集,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00多年后,天下广厦何止千万间,虽然寒士们要为高企的房价所忧,但不再像诗人那样惨淡。其实回顾共和国的六十年,也是从建筑凋零走向广厦千万的六十年。从南到北,从乡村到城市,从呀呀学语的孩童到鹤颜的老人,与建筑的每一次亲密接触,我们看着、经历着这一片大地上的辉煌变化。
二十年前,西南地区的一所农村小学里,他们坐在地面坑洼不平的平房里上课,课桌是一块块地木板拼搭而成。那时候,那个地区的农村还很难看到砖砌的小楼,大多数是盖着瓦片的土房子,家庭较为富裕的会在墙外面涂上白色的石灰,显得美观漂亮一些。
十五年前,他们上了初中,除开乡镇上的学生,大多数由于离家都在2、3小时路程以上,都需要寄宿在校,由于没有宿舍,午休是躺在课桌上,晚上则是将课桌拼在一起,搭上竹片编成的“床笆子”,再铺上被子,以此为床;每天早上又将被子与“床笆子”收拾起来放到讲台旁边,拉开课桌开始上课。直到这届学生毕业的那一年,新的教学楼开始修建,而原来的教学楼则将改装成宿舍。这是:这个乡村的一次改变。而那时候,乡村开始有人修砖瓦小楼,一般是一层的,四五间房,散落在乡间,成了标志性建筑。
十年前,他们中有人上了高中,有了进了中专,开始与县、市里的高楼为伍,回乡的时候,看到教学楼与宿舍楼终于分开,开始有了电脑房与食堂,学校的环境开始与城市接轨;再后来,看到农村中一幢幢小白楼开始拔地而起,沿着马路两边,向远处延伸开去。
五年前,他们有的已经工作,有的刚从大学毕业,有的长期身处京沪深等一线城市打拼,有的则在家乡的城市里安居下来,从事一份营生。这时候,城市化的进程已经进行了多年,楼市已经火爆了多年,乡村里的小白楼已经非常普遍,一些乡镇的街市开始进行改造、扩建,出现了以前在县城才能见到的高层建筑;而一些县城里的小区、商业区开始学起一线城市的模样,而一线城市正在向品质、品牌、品味的更高档次过渡。
这时候,“寒士”们虽然仍需长年辛勤奔波于高筋水泥间,但如诗人杜少陵所寄愿的广厦千万间,早已实现。现在虽然房价让白手起家者们感到很压抑,但这种境况在未来的十年间会得到更大的改善,这种改善既来源于房地产行业运营和调控上的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得益于都市人们在购房观念上的改变。社会和公民的生活改善、幸福指数将获得更周全地实现。
向前走,看到朝天大路;向上看,广厦千万无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