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钢喋血 暴力博弈下人人是输家
(2009-08-01 11:44:42)
标签:
通钢建龙国企商业精神陈国军中国杂谈 |
分类: 超明·零度观察 |
邓超明:通钢喋血
最近发生的通钢事件扇了中国商业精神一记耳光,让人们看到,市场经济和商业精神在一些地方还是那么地脆弱。这既有普通职工的问题,也可能是外部环境所使然。
7月25日,因不满企业重组方案,不满意建龙集团再次入主通钢,通钢工人聚集抗议,居然群殴建龙派驻的公司总经理陈国军,而且是多次群殴,最终致使这位职业经理人命丧黄泉。这一场看似正义的维护国有资产和工人利益的做法,同时也展示了吉林通化钢铁部分职工演绎的一场骇人听闻的群体暴力。难道“暴力”就是通钢员工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这场暴力能挽回什么,又能帮助通钢员工达到什么目的呢?是通钢发展再上台阶,是工人收入改善?其实这两个好处到现在还无法看出来,相反,通钢喋血实实在在地暴露了以下的五大问题:
一是国企重组问题,大多国企效率低下、经营不善,而且缺乏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即使拥有垄断地位的银行、通讯等行业里的企业,虽然盘子做得很大,实际上主要是靠着垄断优势聚敛财富。这种现象的症结在哪里呢,其中之一就是冗员众多、管理层高手太少、内部的竞争机制僵化,很难在工作效率和业务拓展、战略规划上有所举措。而民企入主后必然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无论是思想上、理念上,还是管理体制、薪酬制度上,都或多或少发生变化,比如精简机构和裁撤冗员,这种法可谓对症下药,切中了企业发展的一大弊端。
但国企重组并没有那么简单,如以功利和实用的思考方式急切推进,而未能确保职工利益,那么必然在重组过程中遭遇职工的阻力。以通化钢铁厂为例,职工愤怒的情绪应该是累积已久,从2003年开始,就剥离了34家辅业单位、17所自办学校、6个公安管理机构和离退休管理机构,"三险一金"、公益性资产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员工、干部的身份置换全部完毕。
同时,建龙参股后,通钢集团连续亏损,员工工资减到甚至每月人均300元。职工更加担心的是,一旦通钢完成重组,所有国企隐形福利将全部消失,在现行并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中,离岗后的医疗、养老等问题也难以得到保障。这种反差的形成,必然导致当事主体采取对抗行为。实际上,大家都清楚,国企的员工哪怕现在不承担这种改革的成本,在未来也难以避免这样的状况。因为目前国企与民企的差别已经让“有限公平”都很难实现,国企及其员工也必然要放到社会的竞争中来。这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估计一些长期在国企中工作的员工却很难适应,说明市场经济与公平竞争的思想意识还需要普及。
二是商业精神的沦丧在这次通钢的重组和暴力行动中体现地淋漓尽致:本来是可以通过聚集抗议后,然后双方协商,但却演变成了一场多次群殴职业经理人的暴力行动,仿佛再现数十年前的境况。凡是我不满意的,企业也别想好;凡是我们想不通的,谁解释我也不听;凡是要入主国企的,就是我们的敌人;凡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不仅赶走他,还要消灭之。
三是新旧工作观念的差别,国企职工的思维与民企职工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民企里工作无论是普通员工级别的白领,还是处于管理层的经理人,其实大家都很清楚,打工而已,按照劳动合同办事,如果企业违约,则诉诸法庭或申请仲裁,或者曝光到媒体;而国企则不一样,大家最初进入国企也就抱着“铁饭碗”的思想,一旦有所变化,很难接受。
而且国企职工、中层、高层管理者之间的薪酬造成的多是不平、不满,甚至是愤怒,但在民企中,这个太正常了,大家只有羡慕和努力奋斗,以便改善自己的状况,获取更高的收入。建龙在通钢里实施的以经营效应为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让干部收入成倍增长,职工工资仍停留在原地,引起的不满也是相当大的。尤其是陈国军300万的年薪还经常被人拿出来做比较,实际上在一些大中型民企和上市公司中,这个年薪并不是特别高。但在国企职工的思维里可能是很难接受的。
四是通钢下一步怎么走?谁能执掌通钢,通钢工人的未来是否会有改变?真的将建龙“赶”出去之后通钢就能变得更好?当地为什么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根本的动力还是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贡献更多的税收,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没有建龙或其它战略投资者,通钢估计还是自个儿玩吧。可以预计的是,找到适合带领通钢再上个台阶的高管并不是那么容易,而要再度升级通钢的规模和实力,很难离开引进战略投资及新的投资方,但这个事情又有谁能去做?或许只要有一些风吹草动,只要有一些大胆地管理变革或者业务重组都可能导致工人的强烈反弹,这个改革者所承担的风险代价已非一般。
2009年以来,通钢已亏损近12亿元,企业负债率高达70%。目前中国钢企普遍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环保升级的重任,通钢又如何实现“2010年达到1000万吨产能”的目标。钢铁行业典型的规模经济产生规模效应,目前中国钢铁重组并购正掀起新一轮的热潮,重组失败会否使得通钢丧失规模扩张的发展机遇?这个问题当然也需要进一步观察。
五是通钢员工此种做法,虽然迫使建龙退出了通钢,但将以一种不光彩的名声,被中国商界记住很久。日后通钢不仅在钢铁界,而且在整个企业界都将成为一个很影响形象的谈资。提起通钢,估计闪入脑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通钢事件”。
大家还是多冷静一点,搞得剑拔弩张,最后都是一个没有赢家的结局。最成问题是,人们都不喜欢思考自身的问题。